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悬崖村”扶贫纪事
2017年06月16日 09:59:34  来源: 中广联合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悬崖村”扶贫纪事

参评项目

电视系列(连续、组合)报道

体裁

电视系列报道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朱兴建,白璐,张力,范建峰,殷瑞柯,张宇山,汪洁

编辑

 

刊播单位

中央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6年05月25日-2016年05月27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新闻频道

朝闻天下

作品字数
(时长)

6分25秒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20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号召。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山高路远、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度恶劣,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5年12月,央视记者来到凉山州的阿土列尔村,记录下发生那里的扶贫故事。

     阿土列尔村是一个位于悬崖上的村子,要进村就只有攀爬800米高的悬崖,普通人来回一趟要走10个小时。这里人均土地有1亩多,有精准贫困户37户,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为了脱贫,四川省专门选派了“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为了真实记录下这里的变化,央视记者和驻村“第一书记”一起克服极度恐高症,排除万难,系着安全绳,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上跟踪拍摄,完整记录了从“第一书记”第一次爬悬崖进村,到在村里住下,从一开始面对语言和习俗的隔阂,到打破民族隔阂,一点点走进彝族群众心里,一点点讨论、研究扶贫之路,并最终带领彝族老乡们走上脱贫之路的故事。

     在央视记者来到这里之前,别说是媒体,就连本县都很少有人来过,而为了真实全面展现这里的扶贫工作,央视记者五次往返“悬崖村”,山上一间老百姓废弃的土坯房就成了记者“走基层”的住所,他们先是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近一个月,而后又在昭觉县采访近50天,其间还走访了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四川省发改委、凉山州政府等多个政府机关、部门,采访了大量的官员、专家、学者,深入调研了解贫困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未来的规划。他们没有简单地揭示“悬崖村”触目惊心的贫苦,而是老老实实的扎下去,用笨办法,下苦功夫,从前期调研、拍摄,到节目最后播出,前后花了近六个月的时间。“悬崖村”的行路难只是新闻的表象,扶贫攻坚才是新闻应该关注的本质和内涵,央视记者通过客观报道,访真贫、问真苦,为的是努力探讨一种可操作的扶贫办法,记录扶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中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艰辛和不易,为国家的扶贫攻坚提出建设性意见。




     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首播后,立刻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凤凰、腾讯、新浪、财经等商业网站也很快转载,法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华人媒体也纷纷转载,推特、脸书也有转发。中央网信办领导看了央视报道后,通过身边工作人员向四川省有关部门表达了愿意促成网络企业捐助当地寄宿制小学的想法。报道在四川、贵州等省的新闻界、文化界和政府部门引起很大反响。同时,有部队、国企和多家社会组织、企业都主动联系央视记者表示愿意帮助当地建设村民出行道路和货物索道。

     过去,四川大小凉山地区不乏境内外媒体关注,但多是艾滋病、吸毒、失依儿童这些负能量的内容。然而,央视这次截然不同,展示的是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对极度贫困的现实,以扶贫攻坚“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当地汉、彝各族干部群众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的责任与担当,传递的是社会的正能量。扶贫攻坚到了今天,能脱贫或者容易脱贫的地方基本都脱贫了,剩下的一个比一个难,骨头一个比一个硬,如果没有基层党员干部的创新、担当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脱贫,更不可能奔向全面小康。

     央视的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包括境外都引起巨大反响。2016年8月,凉山州、昭觉县统筹财政资金100万,为阿土列尔村修建了更加安全稳固的钢梯,替换掉过去的藤梯。目前幼教点也从山下建到了山上,还通了手机4G信号,村卫生室正在修建中。看到村里的变化,外出打工的年轻积极返乡创业,闯出了“悬崖村”的当地白酒品牌。目前,已有旅游企业看中了当地适合发展户外探险体验游的优良旅游资源禀赋,计划投资3个亿,在这里修栈道、索道、悬索桥、空中跨峡谷全景玻璃桥等旅游设施,通过开发旅游将带动“悬崖村”及周边村落的脱贫。而“悬崖村”也被列入凉山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的 5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同胞又是从奴隶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交通闭塞、教育落后、语言不通,几乎汇集了所有的致贫因素,这里不仅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全世界关注的中国扶贫焦点,选择“悬崖村”这样极具代表性的地方记录并报道“扶贫攻坚”——这一中国政府为全世界减贫做出巨大贡献的作为,本身就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扶贫路上,也许还有很多像“悬崖村”一样难啃的硬骨头,还有很多扶贫干部需要翻越的悬崖,但是就像《“悬崖村”扶贫纪事》系列报道开篇的标题一样,“明知山无路,偏向此山行”。为了真实记录下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央视记者克服恐惧,冒着生命危险拍摄,通过这组报道不仅让外界看到了扶贫中的种种困难,更看到了困境中扶贫干部和群众的努力与付出。如果镜头里只有苦与难,就如同只看见目前尚未脱贫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却看不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个国家已经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与事实一样,是不公平的。央视长达半年的持续关注,是真正在脱贫道路上的艰难探索,研究问题、给人以希望,不是三五天的走马观花,也不是今天爬山明天爬山后天还是爬山的重复传播,而是真正持之以恒用之以心,肩负媒体责任和家国情怀的报道。

 
 
“悬崖村”扶贫纪事2 精不精准 不看形式看成效
“悬崖村”扶贫纪事3 精准要在每个环节

   1 2 下一页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5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