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子安徽行】一位红色讲课人的方法之思
2017年07月26日 17:22:0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7月24日,不到上午9点,安徽省六安市就已赤日炎炎。大暑后的第二天,六安市迎来了今年的最强高温,部分时段的气温超40℃。

    此时,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周春媚正在聆听一堂特殊的党课。在赴安徽调研的第二天,她与同专业的其他14位同学一起,听六安市委党校副校长鲍立凡老师讲解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贡献与价值。

    鲍立凡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主题,聚焦大别山区的革命历史,分析了“大别山精神”——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深刻内涵。接着,他又讲解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指出大别山精神在开展党员教育、促进老区建设、统领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炎热的天气并未影响课程效果。作为党员,周春媚此前接受过系统的党课学习,也旁听过不少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相关的讲座。但这堂在六安的党课,仍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鲍老师在阐述大别山精神时,不是死板地讲精神本身,而是将精神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通过故事和细节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牺牲奉献’,什么是‘永跟党走’,”周春媚说。

    鲍立凡眉毛黑而浓,眼睛有神,讲话时响亮、有底气。周春媚注意到,鲍立凡在讲故事时,他的情感特别饱满。每当讲到精彩处,他会提高音量、挥动左手,充满了极高的热情。因此,即便他带着一些六安口音,他的故事还是很能带动和感染人。“只有对大别山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讲得有感染力,”周春媚说。

    另一位硕士研究生杨虹艳也表示很喜欢鲍老师讲的故事。她印象最深的是红二十五军创建者吴焕先“红薯地里埋银元”的故事。“吴焕先当时才21岁,就能有如此维护群众利益之心,实在令人敬佩,”杨虹艳说。

    鲍立凡,今年50岁,毕业于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并非党史研究科班出身。小时候,他常听父辈们讲革命故事。工作后,他又多次到实地走访,了解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历史,增强自己对红色精神的感性认识。这些经历使他的课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使同学们收获满满。

    尽管如此,鲍立凡却认为,他的宣讲并不完美,马克思主义和红色精神的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鲍立凡看来,提升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年轻人听党课时的专注度仍有待提高,鲍立凡说。

    “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传承好大别山地区的红色基因,方法很关键,”鲍立凡说。作为党校教师,到各地给不同的群体做宣讲是鲍立凡的主要工作。但他认为,单纯的宣讲并非传承红色精神的最好方法。

    “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讲好,讲得让年轻人易于接受,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鲍立凡说。(清华大学2016级国新班 郭丰庆 许雅楠 袁烨 张诗妤)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474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