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和新闻学界业界“大咖”朝夕工作 促膝长谈
2017年08月09日 08:58:3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2017年7月12日至18日,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13位研究生有幸在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服务,并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各位审核委员和中国记协老师们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辛勤的“小蜜蜂”。

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上的“小蜜蜂”们

    从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开始,增设审核环节,在评委会定评前由审核委员会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参评作品进行审核和把关,留下符合要求的合格作品,剔除有差错的作品,为评委会“好中选优”提供保障。

    参加此次会议的审核委员,既有来自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和研究部门的专家,例如人民网副总裁罗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赵微、吉林日报副总编辑伊秀丽等;也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专业程度不言自明。

    

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上的审核委员们

    接下来就听“小蜜蜂”们讲述和业界、学界“大咖”一起工作的体验吧!

    “小蜜蜂”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审核委员会主任唐绪军(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根据报送作品,审核委员分为文字、广播、电视、网络和国际传播五大类别十三个小组开展工作。每组有三位审核委员老师,对所负责的作品一一检查;一位同学担任联络员,负责记录审核意见、进行联络。

    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特别提醒13位“小蜜蜂”,“记录意见,原原本本”“传递信息,如实如实”“精准到位,服务周到”。

    接下来就是三天半的辛勤劳作啦!

    每天分组审核,上午从8:30到12:00,下午从2:00到5点半。但大部分小组都有几天牺牲了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夜以继日,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每一篇文字报道或论文,每一个广播电视节目,审核委员老师们都会逐字逐句阅读,逐分逐秒收听收看。

    13位“小蜜蜂”则分别跟组活动,随时记录下审核委员老师们的意见,大家逐渐配合默契,老师会时不时提醒联络员重点和要点,联络员会一遍遍向老师们确认不明白的地方。

    几乎每一篇审核意见都要修改两到三遍,确保精确无误。

同学们与中国记协老师一起工作

    在如实记录审核意见的同时,同学们还承担着会议的联络工作。一方面,每天要向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的老师们反馈当天的审核进度和需要向原单位、原作者核查的作品。另一方面,将主任会上关于本小组“疑难杂症”的解决办法如实记录下来,把审核意见补充完整。

同学们在汇总审核意见

    最劳累的就是整理全部审核意见的时刻了。每个小组都会把前几天的审核意见再次拿出来条分缕析,最后依照“拟撤销作品”“需讨论作品”“拟保留作品”“无差错作品”进行归类总结,对有问题的部分还要突出显示,以便闭幕会上所有审核委员拿到作品都能一目了然。

    这一天,很多同学都工作到了凌晨一两点钟,但这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会议最后一天是审核委员会全体会议,各小组的审核意见都要拿到大会上集体“过堂”,每位审核委员都可以直抒胸臆,对于难以取舍的作品,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此外,对审核意见中问题描述和修改方案等,老师们也是反复推敲,确保每一条意见都慎之又慎。同学们坐在后面,真正感受到了新闻业界、学界“大咖”的高度与深度。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唐主任特别向13位同学表达了殷切希望:“大家近一周的工作,审核委员和中国记协老师都看在了眼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下面也会有同学成为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或评委!”

    辛苦工作的“小蜜蜂”收获了什么

审核委员老师正在对同学进行指导

    在与中国记协老师、以及专业评委老师接触过程中,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个新闻单位、高等院校报送的几乎涵盖所有新闻类别的高质量作品,从实践角度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此外参加此次工作的评委老师们是在一线工作多年的优秀编辑、优秀记者或各个高校里的资深教授,在倾听他们对作品的检查和评议中,感受专业精度的同时,更得到了无形的指导。

    除了专业知识,就是一起工作生活的满满友谊啦!

六天审核工作会

堪称最“短小精悍”的实习

但能与国内新闻学界业界“大咖”

朝夕工作,促膝长谈

这样的经历怎么能不让人回味?王雷亭 丁蓉

    原标题:亲历|和新闻界“大咖”一起工作

    本文内容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10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