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跟随志愿者进藏 向上5000米 累并快乐
2017年08月31日 09:23:0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7月17日,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两名“90后”记者屠佳祺、王勤刚跟随“千户万灯”扶贫帮困公益项目到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跟拍采访,记录志愿服务人员跋山涉水,克服种种困难,为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藏民朋友带去光和温暖的故事。

    随“千户万灯”公益项目进藏

    一大早,我们出发前往仁布县海拔最高也是最贫困的乡镇——普松乡。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路上已无暇顾及窗外的美景、过路的羊群。只觉得,转过一个弯,回头又是一个悬崖峭壁。车子开在毫无遮挡的山路上,只能闭上眼睛自求多福。

    三个月前,慈溪市供电公司员工严晓昇作为援藏干部被派驻到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在走访中,他发现当地贫困户的用电需求正好与“千户万灯”扶贫帮困项目契合,于是有了此次进藏。

    “千户万灯”扶贫帮困公益项目始于2015年,是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发起的社会服务项目之一。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对残疾人贫困户家里的照明线路进行隐患排查并整改。钱海军是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的一名社区经理,18年来坚持用一技之长为社区困难居民免费提供电力维修服务。他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

    为藏民改造老旧电路

    在前期的排查摸底中,严晓昇经过和当地政府沟通,锁定了两户贫困户:多吉次仁家和罗杰家。

    还没走到多吉次仁的家门口,主人就迎了出来。次仁的妻子和儿子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了“哈达”。

    牛粪、泥巴和石块砌成的矮墙,围成了他家的院子。扶着栏杆,踩着嘎吱作响的简易楼梯,到了次仁一家住的屋子。虽然是白天,屋子里却是黑漆漆的。抬头看到“电线密布”,钱海军脸上就“愁云惨淡”。电线随意搭接,老化严重,大都将近20年没有更换。

    钱海军一一记录,告诉身边的志愿者,如何铺设线路,这里要安个插座,那里要安个开关。既要保证次仁一家的用电安全,又要方便他们的实际需求。

    随后我们来到另一户罗杰家,发现情况更糟糕。家里的电线乱拉乱接,老化严重,用电安全隐患非常大。 屋内闷热拥挤,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拆除老化线路,安装新的接头、开关、节能灯泡等,个个都是满头大汗。我的同事一直扛着摄像机拍摄,记录下这些画面。

    我们还采访了罗杰的妻子次仁卓玛。她伸出黝黑而褶皱的双手,握住了我的手不停地念叨:“突及其!突及其!”我知道,那是藏语“感谢”的意思。握着她的手,我不停地点头,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为牧民带去移动电源

    趁天色还早,钱海军请乡干部找来了当地的游牧藏民,给他们送上太阳能移动电源和多功能自发电灯。

    在仁布县,大部分藏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每年夏季,他们就要到草场上去放牧,一呆就是几个月。游牧点没有固定的电源接入,用电成了大问题。

    牧民们把钱海军和志愿者们团团围住,仔细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新家伙”。他们黝黑的脸颊泛着红,有说有笑。我们也赶快按下摄录键,记录下这些淳朴的笑脸。

钱海军教当地牧民如何使用太阳能移动电源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仁布县普松乡海拔最高的夺索村。在海拔4870米的确当牧场上,遇到正在放牛羊的游牧民。今年48岁的次仁,就是其中一个。钱海军递上太阳能移动电源,手把手教他如何使用。

    次仁告诉我们,他所在的放牧点,以前只能通过一块废旧摩托车的电瓶发电。要是想好好给手机充电,只能等到回家。现在有了太阳能移动电源,次仁随时都能安心地使用手机,给家人报平安了。

    这是一片上万亩的牧场,羊群在山坡上惬意游荡,远处是白雪皑皑的乃钦康桑山峰。山的那边,就是不丹。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志愿者和藏民们围坐在蓝天白云下,唱起高原的调子。

    此时的我们,来不及欣赏这美丽的画面。同行的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刘东君带了一个小型无人机,我们请求他帮助拍一些视频。他爽快地答应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航拍器却找不到卫星定位。东君老师冒险试验了一下手动操作,无人机却因为高原风大难以控制。终于在更接近羊群的地方,无人机成功定位,拍到了难得的画面。

    累并快乐着

    这一天,我们不是在拍摄的路上,就是在写稿的路上。为了抢发新媒体,我们一边采访,一边用手机拍摄一些小视频和照片。一坐上赶路的车,就迅速用手机视频剪辑软件iMoive进行简单的剪辑,形成一个简短完整的小片子。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好稿子,发送给远在4000多公里外的宁波的新媒体编辑。

同行的新华社记者帮助我们完成航拍

    后方的编辑也是给力,三下五除二就把审核后的新媒体稿子发出来了。不过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在偏远的高原地区,信号极其不稳定。这时,只能捧着手机祈求,不停地盯着信号标志,希望它快快出现。直到深夜12点,我回到有网络的旅馆,试着呼叫新媒体编辑,没想到她还没睡。我们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深夜的交接。

    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有的志愿者因为疲倦、高原反应,头晕、呕吐,有的瘫坐在地上吸氧。也许是忙于拍摄或采访,我们竟不感到身体上有什么不舒服。直到后来,志愿者发了一张我们的工作照,我才看到,照片上的我们,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也是一脸惨白。

    在这个淳朴的地方,我们多次遇到穿着朴素的藏民,他们像似曾相识的亲人,握着我们的手,说“突及其!扎西德勒!”,不停地表达感谢和祝福。

    我很感谢这趟旅程,让我有了特殊的体验:向上5000米,累并快乐着。(屠佳祺 王勤刚)

    原标题:向上5000米 累并快乐着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6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