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何惠平:为了使命和责任而努力
2017年11月02日 09:29:1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7、5、10、4、3、16、30000+,这几个数字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的工作情况掠影。7天时间,跑了5个代表驻地,采访了10位党代表,参加了4场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活动,抢到了3次提问机会,完成了16篇稿件30000余字。能在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除了更勤奋、更努力、准备更充分,别无捷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得知我是中国冶金报社此次会议的唯一上会记者时,我高兴而忐忑。虽说报社领导给了我极大的信任,但我毕竟没有这种大型重要会议报道的经验,并且只有我一人。因此,在那一瞬间,我对能否完成好这项光荣的任务是没有足够信心的。但我仍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出色地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中国冶金报》作为业内唯一权威媒体,创刊60多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继续保持《中国冶金报》的优良传统,为了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在大会开始前差不多一个月,我就开始系统学习自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钢铁行业的讲话,了解钢铁行业每一位企业代表及各家企业情况……为了宣传报道好各位党代表,在大会开幕前我便拟好采访函发送到各代表所在的企业;大会即将开幕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联系到了代表,10位代表同意在大会期间接受采访;大会开幕后,10位代表在驻地配合我完成了采访。

    因为代表们的时间有限,我的采访工作只能在代表们中午吃饭的时间或是晚饭后。所以,为了“碰”代表的时间,我基本上顾不上吃饭。记得10月20日,我一天采访了4位代表,而在那一天,我只吃了一个面包……

    7天时间,要完成10位代表的采访,并完成代表的采访稿件,参加大会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活动、完成活动的消息稿,任务是艰巨的。为了让后方的编辑们不因为我供稿不及时而加班,我基本上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这次参加会议报道的7天时间里,最幸运的莫过于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活动中,我抢到了3次提问机会。替行业发声,引起国家乃至世界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关注,为促进行业发展完成了我作为上会记者的光荣使命。10月19日现场提问了工信部部长苗圩,10月21日现场提问了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宁吉喆,10月23日现场提问了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高建民。这在行业报参加国家重大会议的采访历史上是极为少有的。

    犹记得上会前报社领导给我各种鼓励。社长兼总编辑亲自把我叫到办公室叮嘱我:“这是一次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宣传报道好会议和十九大代表,在大会新闻中心举办的活动中,不要紧张,争取提问!”报社党委书记告诫我:“在报道中一定要遵守纪律,把握好政治导向,出色完成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副总编辑兼新闻中心主任亲自帮我修改、审定采访提纲……因为领导的信任与嘱托,因为一名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不敢懈怠。

    每一场活动,我基本上都是提前两三个小时进入会场准备,选中靠前的位置,每一次提问机会,都努力做到第一时间举手并竭力把手举得最高,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在集体采访活动中,每一位记者的提问机会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看谁更积极、更锲而不舍、更竭尽全力。

    还记得我作为一名行业报记者在大会新闻中心举办的活动中获得3次提问机会的消息传出后,一位媒体同行说,如果说一次是幸运,两次是幸运,那么三次就必定有诀窍。我告诉她:诀窍就是更努力、更积极、更竭尽全力,让主持人感应到你的期待……

    十九大闭幕了,这次的上会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央媒、外媒同台竞争,我们行业媒体要想以小博大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更竭尽全力!

    十九大闭幕了,我本次的任务完成了,但我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和责任仍在。宣传十九大精神的使命、传递中国钢铁好声音的使命、讲好中国钢铁好故事的使命还在。所谓记者,就是你看不见我时,我和新闻在路上;你看见我时,我和新闻在纸上。但更多的时候,我还在为了使命和责任而努力的路上。(何惠平)

    原标题:越努力越幸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17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