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突出青年特色 守正创新
2017年11月21日 15:56:3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青年报首次全媒体、立体报道党代会,突出大会主题,紧扣大会议程,积极主动守正创新,以图文、图表、网络视频直播、微视频、专题视频节目、电子海报、H5产品、网络专题、明信片(与邮政合作在发行的明信片上印上本报十九大报道网络专题二维码)等载体或报道方式,整合报、网、微、端、活动和合作媒体传播渠道,形成了全媒体、立体化的报道、传播态势,主旋律响亮,青年特色鲜明,大大提升了十九大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创新内容形式

    克服上会记者少等实际困难,创新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手段,以及传播方式,遵循程序与自主破题相结合,横纵两线交织;全局关照与青年视角相结合,兼具厚重与贴近;传统深度与新媒灵动相结合,尊重各自传播特性。打通传播介质,联动内外,统筹平台,加强传播,安全、高质、创造性地完成这次重大报道战役任务。创新主要体现在:

    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利用融媒小厨指挥协调,第一时间抢发快讯。此次战役性报道,十九大报道组成员在融媒小厨集中办公,对开幕会、闭幕会、党代表通道、记者招待会、十九届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专题发布会等进行了即时图文、网络视频直播报道,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传播。

    比如10月18日的第一场党代表通道和十九大开幕会的报道,报道组后方编辑7点就到了融媒小厨。而现场记者凌晨四五点就出发了。上午7点零6分,现场摄影记者赵青就发回“参加今天代表通道采访的几位代表做最后的准备”一组图片,报道组负责人审看后发出指令,微博等各平台值班编辑立即发布,仅微博阅读量达1209万。现场记者张国也开始进行解说直播,后方负责人和直播组值班编辑进行审看延迟30秒播出。微博、中青在线和客户端均可看到直播。前方摄影记者继续拍摄、发回图片,视觉中心编辑李峥苨制作图集《“党代表通道”各代表就位》,送审通过后,发在客户端图片频道,中青在线等平台转发。7点38分,前方记者发回有关景海鹏代表的图文消息,各平台均编发。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协调配合,对党代表通道和开幕会进行持续进行即时图文和直播报道。10点58分,新媒体各平台发布电子海报号外《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2点42分,第一时间推送首期十九大速览——《特快!十九大报告5分钟速览》,该文章获得10万+阅读数,1681点赞。一个上午,各平台发了近30多篇(组)图文快讯,除自有平台外,还向今日头条等外部平台推送。其中《卢丽安代表:“当中共党代表就不爱台湾”逻辑很好笑》,仅在中国青年报法人微博的阅读量达4062万;《十九大报告“房住不炒”表述获两次掌声》,仅中青在线的点击量达437万;《习近平谈“台独” 6个“任何”赢长久掌声》,仅中青在线的点击量达225万。

    技术创新,打通各种传播介质。设计组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昼夜奋战,尝试打通各种传播介质,系列电子海报,尝试了视频嵌入图片;识图读报尝试了打通报纸与视频;明信片项目尝试了H5传递与PC端地图联接;网络专区尝试了音效开机特别设计等等。

    用十九大报道的元素重新设计了头版报头、前四个版的报眉,一打开中国青年报,就是四个整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百年跨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十九大特别报道;一打开中国青年报官网中青在线,就是十九大报道专题,专题精美,开幕当天,网友一打开中青在线网站就会看到红色“幕布”,一“拉绳”,首页十九大报道专区在国歌声中徐徐展开;一打开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闪屏就是十九大报道专题。

    H5作品《十九大报告里的我》在十九大开幕当天,开幕会结束后迅速推出,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内容上通过对用户填写的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生成一张带有读者照片的个人报告。报告中不仅呈现了读者身边过去五年的变化,还呈现了十九大报告提到读者的次数。整个作品既有料又有趣,在朋友圈得到刷屏级的转发,在媒体同行中也获得不少好评。目前点击量超过400万人次。

    网络融媒专题大气,内容丰富,形式精美,聚合了图文、视频、短视频、直播、报纸电子版、H5、图表等多种传播样态,在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

    首次利用AR技术识图读报。关注“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在底部菜单“中青新闻”中选择“识图读报”,进入后点击“拍摄版面”,点击“提交”,即可观看开幕会视频。

    创新活动传播,整合社内外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应。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邮政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了“十九大”主题定制明信片。扫一扫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打造的十九大网络专题。会议期间,本报记者邀请十九大代表写下寄语,邮寄给他们帮扶过的老乡、支教过的留守孩子、一起劳动的工友……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十九大好声音,传到祖国四面八方,特别是那些只通邮路的偏远地区。

    除了投递十九大代表亲笔信,中国青年报还在两微一端推出电子明信片,供网友传递给好友,分享到朋友圈。为鼓励网友积极参与,主办方设立奖品,发出电子明信片较多的用户,可得到一套党代表签名寄语的实体明信片。相关H5作品阅读量达14万多。

    将内容制作与分发传播结合起来,原创的十九大报道除利用本报自身拥有的《中国青年报》、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矩阵、App等终端传播外,还和北京时间、今日头条、腾讯、360等近20家大平台合作分发。比如《中国维和部队官兵集中收看十九大开幕盛况》这条微视频,在各平台的播放量达到2000多万。

    创新是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报纸编辑出版、网络发布、播出安全,没有发生任何政治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创新也是在坚守深度报道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的创新。坚守传统的新闻价值取向,精心组织策划了《变与不变中接续奋斗(肩)历史新方位(主)》《小康之道》《强国一代》《世界的中国》等有影响的深度报道,以独特的视角,把宏大主题具象化、故事化、场景化,把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机组合,厚重而有深度,可读性强。《小康之道》改题为“全面小康就要来了,告诉你小康的前世今生?”在中青报法人微博发布,阅读量达2001万,显示了深度报道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强国一代》则抓住第二个百年目标主线,敏锐地从青年角度提出一个响亮概念,并进行了生动阐释,引起广泛共鸣。

    青年特色鲜明

    中国青年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突出青年特色,一方面,从内容上注重从青年视角解读十九大报告,重点报道青年党代表和十九大报告在青年群体中的反响;另一方面,从形式上注重青春时尚,适应青年用户的接受习惯和“口味”,让他们喜闻乐见。

    一是一版推出了“十九大报告与青年”系列解读报道,先后刊登了《新时代,青年生活如何更美好》《新时代,青年公务员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强军梦召唤更多学子从军》等4篇。从青年视角解读报告对青年的影响。

    二是先后刊登评论员文章《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伟大的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勇敢担负起新时代党赋予的光荣使命》,主动设置议题,解读新使命,引领青年。社论《重任扛起来祖国强起来》,从新时代的背景和使命的逻辑出发,创造性地合理提出了“强国一代”概念,紧扣“伟大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神圣新使命赋予继往开来的强国一代”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主旨进行了深入阐述。

    三是记者深入校园、军营、企业、边防哨所、乡村等采访大学生、部队官兵、林场工人、油井职工、创业青年等有特色青年群体的反响。这方面报道有《新疆学子热议十九大报告“我们不能辜负新时代新机遇”》《海内外青年聆听十九大报告》等10多篇。

    四是推出《共青团新闻联播》十九大报道特别节目。10月17日至25日,共青团新闻中心和视频部联手打造了《青春声音·共青团新闻联播十九大特别报道》视频栏目,两个部门同事夜以继日,精心采访录制,共推出8期节目,视频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好评,8期节目在各网络平台的点击量达到200多万,其中10月18日《青春声音·各地共青团传真:十九大召开,让海内外瞩目》点击量达113万。共青团新闻中心以视频为主,又再次精心编辑,通过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微博和共青团新闻联播官方微信微博等各个渠道发布16条融媒体产品,其中10月19日《青春声音·十九大时光:看!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给青少年这些大礼包》阅读量在报社官方微博上高达198万;《青春声音·青年党代表:“扎钢铁的”不输“开飞机的”》等三篇在24日被团中央官方微信平台头条转载。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 吴湘韩)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68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