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心得|重庆日报戴娟:以职业精神记录新时代
2017年11月24日 10:44:4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重庆日报十九大前方报道组部分成员在京讨论报道方案,左一为戴娟

    当主任通知我采访十九大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有点小激动。作为一名连续参加十七大、十八大的老时政记者,我深知,十九大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记者生涯中特别重要的一次见证。

    然而采访工作局面却是从被动开始。甚至赴北京前夕,大多数基层党代表我们不仅不认识,连他们的身份和联系电话也都没有掌握。这种情况下赴京采访,完成这么重大的任务,说老实话,大家心里有些忐忑。同时,由于会内记者名额的限制,我们会外记者,不仅进不了会场和党代表住地,甚至连工作人员的住地都进不了。可以说,与全国两会等常规会议采访,十九大的报道政治任务最重,同时也是采访条件最艰苦的一次报道。

    采访工作当然不会因为被动而停滞。既然是跑十九大,我们的工作状态就一定是动起来的。10月15日,随重庆十九大代表踏入江北机场候机楼开始,我们便开始进入十九大时光的忙碌状态。在候机大厅,由于党代表们都没有佩戴证件,我们也只能凭感觉判定是否党代表。等代表们坐下,我们几乎没有给他们休息的机会,赶紧找貌似代表的代表寒暄,确认代表身份后,马上进入采访状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期盼。机场候机时间不到半个小时,我们会外的四名记者几乎每人都与两三位代表取得联系,逐步做到心中有数。

    抵京第二天,是我们采访代表的黄金时间。刚开始代表们对我们的采访要求非常慎重,需要报备各种程序。在宣传部协调前,我们也是穷尽各种方法,与代表联系上。我记得那天,采访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就是在住地外道路一侧,边走边聊,差不多采访了近一个小时,没有办法记录,就全程手机录音,力求准确详实记录代表们的观点。采访巫山严克美代表,是在十九大开幕的当晚,那天风很大,我们在住地外聊了近20分钟,一直沉浸十九大报告激动的氛围中,完全没有在意气温的骤降。

    超负荷的工作,忘记吃饭睡觉、神经高度紧绷,这应该是参与报道党的十九大的记者的共同写照。当我们每天把赴京参会的重庆党代表们的声音发重庆,第二天朋友圈频频点赞转发时,我深知,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更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以职业担当和职业精神,见证并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是记者所幸,更将光照我们,继续前行。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7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