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黄鑫:做好新时代的经济报道
2017年12月06日 14:45:0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作为一名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工作了近13年的记者,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十九大的报道工作,在大会现场第一时间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参加天津、安徽、宁夏等多个代表团的开放讨论,还近距离深入采访了多位代表和专家,对于十九大报告精神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我感受到十九大报告的论述和主张来源于实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是对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精准全面的总结和判断,其提出的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将成为指引未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纲领。

    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在采访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而又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特点的理论体系,既有高度的理论性,又具有强大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特点。

    新时代产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报告中提到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都显著强化。这五种力量空前提高,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力量的体现。

    社会主义在我国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实践,特别是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当代社会主义在我国正呈现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的伟大成就和壮丽篇章,也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全面深刻论述,也清醒地看到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这些基本方略既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飞跃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和平与发展中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在理论上跟上时代,认识新时代的新规律。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立场、坚守主流的舆论导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具有更为紧迫和重大的意义。

    正确认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

    在作出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判断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战略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15年”的战略目标。如果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回答了“现在到哪里了”的问题;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的安排,则是回答了“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对我们党的历史上提出的战略目标的继承和进一步丰富。从现阶段到二〇二〇年,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可以说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关切。“两个15年”的战略目标,相比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综合发展,指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加凸显“美丽”,赋予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更多美好期待。

    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化和细化为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一项项要素,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也回应了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在采访中,我也深切的感受到无论是党代表还是普通大众,对于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憧憬和认同。因此,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应该更加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写出更多贴近人民群众需求,更多反映各行各业、普通大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通过舆论宣传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在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深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所在的媒体是经济日报,经济领域的报道是我们的主业,十九大报告有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部分是我们今后挖掘报道线索的宝藏。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从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问题着眼,比如产业规模大但结构不合理,中高端占比不足、低端和落后产能过剩,核心技术不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等等。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在质量和品牌、创新驱动、国际竞争力、中高端产业布局以及绿色低碳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两个“坚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些任何和举措,紧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围绕当前全球经济领域竞争角逐的核心点,将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十九大前后,我跟着工信部做过一些调研,深刻体会到企业是站在领会和贯彻十九大新精神新要求的前沿的。

    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条任务举措。最近,经济日报产经部承担了一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观察报道,我承担的是先进制造业,为什么十九大报告要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在采访过程中,专家列举了大量事实、数据和案例,无一不证明中国制造与制造强国相比的最大差距就是质量和效益,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特点就是质量和效益。同时,我们发现做得好的制造企业更是早早就往先进制造业转型了。由此可见,我觉得十九大报告绝不仅仅是高屋建瓴的理论,报告的很多说法都是经过大量实践经验得出来的最适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有效办法。当然,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共包括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值得我们深挖,做出有经济日报特色的好报道。(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黄鑫)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805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