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郑治:讲述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2017年12月13日 10:58:3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 我曾亲历和参与国内外众多重大事件的报道工作, 但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还是首次。作为一名工作在外宣一线的党员新闻工作者,能够参与党的十九大报道,亲身见证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我倍感荣幸,也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

    在十九大报道过程中,我有两点比较深的体会。首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尤为重要。有统计显示,报名采访本次党代会的外媒记者逾1800人,创下历次党代会历史记录。采访中,时时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同行。他们中不少人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制度的关注和了解程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一位此前曾参加过三次党代会报道的美国记者在确认我的党员身份之后,立即向我提问:你熟悉“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吗?你认为本次十九大报告中最关键的核心词是什么?

    在我看来,外媒记者对我国国情认识越来越深入,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不断以更加开放与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也源于近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引发国际社会对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在内的“中国元素”的极大关注。

    在此情况下,提高自身对党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论认识水平,对于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外宣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深入浅出地向国外受众讲述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中国元素”的期待。

    与此同时,在中外媒体云集的新闻现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国记者本身也成为了我们的受众。我认为,只有当我们自身对党的执政理念、重大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理解和领会,才能在必要时更好、更为精准地给这些具有特别影响力的受众讲述好党的故事,从而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更加客观地报道中国。

    其次,十九大报道让我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新闻的富矿在基层”。本次会议期间,十九大新闻中心共举行了八场集体采访,我参加了其中的两场,并有幸两场都获得了提问机会。在我看来,提问是记者本人乃至其所在媒体专业水准的集中展示。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同时具备“厚度”和“温度”,能够问出媒体和广大百姓的心声。

    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集体采访中,我的问题从“四川悬崖村”通宽带小事例切入,问及中国在偏远地区进行宽带建设的考量和长远规划。该问题得到了相关部委以及媒体同行普遍好评。之所以能够关注到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建设,是因为此前我参加了工信部组织的“信息扶贫”调研活动,曾深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偏远山区,实地了解到信息发展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改变以及他们更多的期待。

    此外,十九大报道期间,我参加了湖北、甘肃等代表团的开放日讨论,来自基层的党代表对精准扶贫、农村电商发展等情况的介绍,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农村基层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基层党员干部为此付出的努力。

    我认为,对最基层问题的关注受到肯定,实际上是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非常有必要持续、深入地挖掘来自中国基层的新闻素材。积极报道中国持续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以及中国基层的发展变化,将有助于国际社会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

    简言之,报道党的十九大,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历练,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理想信念再教育和思想的洗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苦练内功,力争更好地讲述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 (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记者)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82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