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打算 | 用真情怀彰显新作为
2018年01月09日 09:10:0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年新气象,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2018有哪些新打算?对行业有什么新思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记录下同行们的心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棉棉

    做出更多听众喜爱的节目

    改革开放40周年、北斗全球组网服务“一带一路”、嫦娥四号飞天……这些2018年即将发生的大事,意义重大,受人关注,同时,这些新闻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棉棉负责的报道领域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新闻。

    “长期的报道虽然让我积累了大量采编经验,但有时也会受困于这些经验。新的一年,面对这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事件,我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报道,能够让自己对行业有更多的认知,同时自己也能有更大的突破,争取用自己的视角进行创新、进行策划,给听众带去不一样的精彩。”张棉棉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如是说。

    除了这些可以预知的重大事件,张棉棉还希望,能够更多参与到突发事件或民生等报道中去,用声音去温暖、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智慧搭建政府与百姓沟通的平台。

    “2017年网络视频直播风起云涌,这更增加了我们的压力。但压力存在的同时,机遇也蕴含其中。从声音出发,拓展直播的手段,发挥广播特色,小成本制造音视频产品的同时,也提升直播的魅力。”2018年,张棉棉相信,“网络视频直播会更加成熟,行业发展也会迈上新台阶,对我们广播而言,也会努力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文化印记》《先生》《那年我高考》等一系列质量上乘、颇受听众欢迎的节目,张棉棉参与了这些节目的采访、制作。她说:“新的一年,面对全新的选题时,我会努力以这些节目为准绳,提高自己的节目制作水平,争取做出更多听众喜欢的节目。”(杨骁)

    《科技日报》刘垠

    点燃科技自信

    “我想问问你2017年的几个难忘瞬间。”

    “那可多了,昨天习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些大事,我都报道过啊。”

    2018年1月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与《科技日报》记者刘垠的一场采访对话,从新年贺词聊起。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刘垠既是记录者又是传播者。

    2017年8月到9月,刘垠登上“向阳红03”科考船,随大洋45航次科考队在东太平洋漂泊50天,克服极度晕船的困难写下最难忘的稿子《为科考而生,这个“海上实验室”不一般》;11月,刘垠走近港珠澳大桥,为读者揭秘一系列世界之最背后的高科技支撑,从120年过硬品质、岛隧工程、科学救援和白海豚保护等角度,写就《腾跃伶仃洋的钢铁巨龙》。

    “如果不是亲自和那些科学家相处,你是不会理解中国科技的强大从何而来。厉害了,我的国!这句话用在科技界实至名归!”刘垠说,当自主创新的速度和进度频繁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

    对于2018年的期待,刘垠除了科技领域的心愿还有新闻报道方面的期待:希望科技创新成果能改变科技报道,机器人写稿、H5报道、声光电同步……“希望早一天、多一点运用到我的报道中”。(闫松)

    《辽宁日报》张昕

    走出去尝试更多“跨界”

    在《辽宁日报》做了13年的文字记者,张昕以往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报纸的文字中,通过稿件与读者“见面”是文字记者的分内工作。

    然而,2017年报社的大型新闻策划《两地书》运作前后,张昕的想法得到了彻底改变。在这组策划中,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之外,《两地书》视频朗诵节目《声情》同时上线。节目请记者出现在镜头里,讲述采访中的感人瞬间和内心感受。这是辽宁日报新媒体中心首次采用影、音、视、听全方位形式对《两地书》的二度创作。

    张昕还记得,当她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述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与受助者的书信故事时内心有多紧张。很多烂熟于心的采访经历,面对镜头时脑子一片空白。然而,略显僵硬的肢体语言和没有任何技巧的表达,却也成为一线记者最大的优势——真实、自然。

    “很多细节通过我们的动情讲述,更能打动读者。而且,口语表达中的抑扬顿挫,也是日常写稿中无法实现的。”张昕说,正是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包装,让这组报道赢得读者好评如潮,也让大家心生更多期待。

    “记者采访中有些素材在文字报道中难以全面呈现。如果能转换成视听形式,故事必然会更吸引人。”在张昕看来,全媒体时代,文字记者也应该走出去,尝试更多“跨界”。

    “当然,具有IP价值的新闻策划对记者要求更高,如果要进行影视制作,就必须要有熟悉舞台和镜头的全能型记者。”这是张昕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赵新乐)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马骋

    写好每一篇稿就是收获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曾于2016年刊发过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记者马骋的事迹,作为一名左眼全盲,右眼仅有0.02视力的一级盲残人,马骋用坚韧奔走在新闻一线,他的事迹也感动和鼓舞着很多人。

    2017年是马骋因眼疾成为一级盲残后的第十年。他说:“这10年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更是感动的,要感谢这个10年,塑造了一个更坚强、平和、成熟的我。”2017年马骋将更多目光放到基层和贫困山区,他和同事深入宁夏14个县(区)20多个贫困村,历时一个多月,采访拍摄了大量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并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新消息报》以“脱贫攻坚最前线”为栏题连续刊发了20个整版报道。一位同行感慨,很多人关注马骋,更多是关注他的事迹,其实大家静下心来认真看看他采写的这组报道,真的很让人敬佩,从采访角度的创新,到写作风格的转变,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出他的用心。

    对于2018年,马骋希望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认真面对每一次采访,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每天都学一点新媒体的知识,每天都多思考一些业务的细节,这样到2018年年末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这种收获是成长,也是坚守。(李子木)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原标题为《他们用真情怀彰显新作为》,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881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