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 | 昌吉日报马瑜:“公益记者”
2018年02月01日 09:40:3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我来自天山脚下一个美丽的地方——昌吉回族自治州,闻名遐迩的天山天池就在昌吉。我是昌吉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在新闻的路上,我已经走过了17年,采写的近200万字的报道,全部来自于基层。为此,老百姓给了我一个称呼,我特别喜欢,叫“公益记者”。

  2008年的早春,我的支气管炎又犯了,住进了医院。有一天,我正躺在病床上打点滴,接到了一位市民的求助电话。她的丈夫叫张晓明,身患白血病,找到了合适的配型,却没钱做手术。这是我接到的无数个求助电话中的一个。

  放下电话,我立即赶去采访,并连夜发出报道《让我牵着你的手》,第二天,报纸发向了千家万户,在春寒的城市汇集起一股股暖流。短短几天,10多万元捐款让张晓明一家看到了生的希望。我的心也被一个个善良市民的温暖行动融化。

  一位热心市民告诉我,他能联系歌手老狼到昌吉义演筹款,继续帮助张晓明。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机会难得,然而,困难却一个接着一个。组织大型义演,我们没有成熟的志愿服务队伍,没有场地,没有音响,需要办理各种手续……那些天,我白天晚上泡在红十字会,核实演出信息,招募志愿者,协调场地……最终,在政府的支持下,促成了老狼的昌吉义演。

  老狼为张晓明义演

  2008年4月20日的那个夜晚,令我终身难忘。义演组织者把第一排中间最好的位置留给了我。我的周围,歌声、掌声、荧光闪烁,爱心汇聚……当听到主持人宣布义演筹集善款21.6万元时,我哭了,张晓明的妻子也哭了,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想想看,一个记者,一篇报道,能激发一座城市的爱,我的职业是多么的神圣啊!

  随后,张晓明成功移植了造血干细胞,获得了新生。昌吉第一批组织规范的志愿者队伍也建成了。“帮助他人,温暖自己”的志愿服务,从此在昌吉大地生根。

  两年后,一位19岁男孩的遭遇再次牵动我的心。

  他叫石新,家住吉木萨尔县二工镇魏家村,大学录取通知书让他成为村里的明星。然而,突如其来的白血病,却没能让他迈进大学的校门。我写下了《19岁,他渴望再生》的报道。看到报道后,呼图壁县的一位妈妈落泪了,她把报纸揣在身上,走到哪里,就把报道念到哪里。不到两周时间,她一个人,就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募集了4万多元善款,送到了病房。这位妈妈告诉我,石新与她的孩子同岁,也是同一年考上大学的。她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这位妈妈的善举,再次通过我的笔墨传播,感动着天山脚下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30万元捐款,帮助石新顺利移植了他哥哥的造血干细胞。

  十几年来,通过采访,我结识了一位又一位志愿者朋友。苏玉琴就是其中一位。她身患癌症37年,生命以痛吻她,她却以爱相报。1991年,她开始做公益,2006年,她成立了“抗癌乐园”。她有很多身份:孤残儿童的妈妈、孤寡老人的女儿、癌症患者的病友。她经常对我说:“我必须每天争分夺秒地做事,就是哪一天走了,我也不遗憾。”

  后来,我也成为苏玉琴志愿服务队600多名志愿者中的一员。

  每个星期,住院的癌症患者们都能感受到志愿者们送来的鼓励和关怀;每个周末,寄养家庭的孤残儿童都能看到“苏妈妈”们的身影;每个月,敬老院的老人们都能收到志愿者们送来的歌声与微笑。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如今,我们的志愿服务,已经遍及天山南北,每年的受益人数达上万人次。

  一次次临终关怀,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一次次社会救助,我感受着大爱的力量;这些感动,引领我在公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在,昌吉州160万人中,志愿者就有7万人。今年5月,昌吉州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全民参与公益活动地方性法规,在新疆率先设立了“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让困难者随时能找到好人,让好人能够找到更多助人为乐的机会。参加公益活动,我也获得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十佳道德模范的称号。

首个昌吉州全民公益日活动现场

  为老百姓当记者,为困难者当义工,用好故事写好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公益记者的幸福。

    记人间冷暖,记世事沧桑,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真解;有悲喜萦怀,有你我换位,感动才会心动,心动才有行动。一次次关怀,让你理解生命意义;一次次救助,让你感受大爱力量。柔弱之肩扶助同样弱势,这是柔软生长的强大力量。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941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