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越10年 奋斗新时代:全景看变化 温情讲故事
2018年05月16日 09:58:2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如果说一个国家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记忆,那么,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一定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年份。这一年中,我们举办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百年前的梦想终于实现。同样是在这一年,年初,南方罕见雨雪冰冻灾害挡住了很多人的回家之路;5月12日,一场更突然、更重大的考验降临——震级达8.0级的汶川地震,夺走了6万多个鲜活生命。

    转眼间,10年过去了。10年前受灾的人们现在还好吗?10年间,地震波撕裂的伤口如何缝合?在这个回望和总结的时刻,相信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些问题。

    2018年5月4日起,《四川日报》推出“‘川’越10年 奋斗新时代”特别报道,发布经济、文化、医疗等领域的灾区发展报告,配合连线评论员、高端访谈、影像记录等形式,全景呈现地震之后10年间的变化。灾区人民的乐观、援建者的奉献,共同汇聚成了“再造锦绣巴蜀”的动人诗篇。

    10年前:重生是最好的缅怀

    5月9日《四川日报》5版中,右下角的图片虽然不大,但是仍然震撼人心。汶川地震后保存较为完整的漩口中学遗址中,硕大的纪念表盘上,时间永远停留在了14点28分。白色的表盘后,倾倒的教学楼无言地诉说着10年前那场灾难的破坏力——大地震中,这所中学有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如今,这里已成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的标志性建筑。

    5月8日,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受《四川日报》、川报观察邀请的中央媒体和汶川地震援建省(市)的省级党报党端记者,为地震中遇难同胞和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默哀。这场联合采访活动,让记者们重返震区,用实地寻访的方式,感受真实的变化,《四川日报》也借他人之眼,找到了更多特别的观察角度。

    其实,对于媒体来说,10年前的悲情故事现在讲来仍然震撼,比如《四川日报》对地震发生时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专访中提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在失去妻子等5位亲人的情况下,仍强忍悲痛领导全馆人员清点北川县文物损失情况,这样的故事,读起来仍然让人鼻子发酸。但是,《四川日报》的一系列特别报道没有丝毫渲染悲情的意思,特别报道中的一篇题为《悲伤画上句号 美好生活正在这里落地生根》的文章,特别准确地概括了《四川日报》对于策划这次纪念报道的思路。

    5月7日的《10年影像》板块中,8个在2008年5月12日出生的孩子,即将迎来10岁生日,“大地震刚刚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但他们却来到了这个世界,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震生。”在这一版中,孩子们一周岁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被放在了一起,照片下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孩子们的理想,也写出了他们家庭的变化。在这一策划中,让人感到希望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笑容,还有他们背后家庭越变越好的生活状态。

    10年间:感恩是不变的主题

    “在都江堰旅游景区,有一项特别的‘差别对待’政策,凡上海市民凭身份证游览景区,原价90元的门票价可优惠至15元。”“我在北川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饭店吃饭,只要你说是山东人,老板连钱都不肯收。”在“‘川’越10年 奋斗新时代”特别报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感恩援建者”成为重要的主题。

    《连线评论员》这一板块中,一篇篇《四川日报》评论员与援建省份媒体评论员的对话活泼又“有料”,《以“首善标准”援建 北京“第19个区”重生》一文中,北京“把什邡作为第19个区来建设”的对口援建思路,让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给古人写下的浪漫诗篇提供了新的注解,《同饮一江水 共谱“后援建”发展新篇》一文就重点介绍了上海援建更注重项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预留空间的思路。

    在灾区发展报告中,援建者力量带来的改变被充分突出出来。震后带来心灵慰藉的文艺演出、第一时间开展的文物保护工作、建设者不畏艰辛设计路桥楼宇建筑方案的细节一一呈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援建者的感激之情。

    10年后:经验是重要的财富

    对于震区之外的人们来说,纪念这样一场过去10年的天灾,有什么意义?或许不少读者有这样的疑问。《四川日报》用一篇篇总结与反思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十年“致青春” 志愿力量蓬勃生长——四川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一文,介绍了因汶川地震而产生、在一次次灾难历练中成熟起来的四川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依法、有序、有效、有力引导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四川经验”,为“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汶川特大地震10年,灾难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取得了哪些进步?”5月6日“‘川’越10年 奋斗新时代”特别报道的主题是对“灾难医学”的反思。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逐渐被重视起来的“灾难医学”逐渐发展,医学救援的汶川经验还走出国门,为更多人带来福祉。但是,报道也提出,目前,灾害教育仍然需要普及和推广,空中医疗救护方面的建设也应该被重视和加强。

    10年里,灾区人民和援建者一道建设起了新家园,10年里,我们的国家也从一次次考验中积累着经验。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四川日报》特别报道用感恩之心回顾重建历程,传递四川人乐观向上的心态,更用跨越总结过去,用奋斗寄语未来。(隋明照)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转发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四川日报特别报道“‘川’越10年 奋斗新时代”:全景看变化 温情讲故事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182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