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时代新闻摄影该怎么突破
2019年01月31日 09:08:1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已由简单的相加式转型升级到深度相融相生阶段。报、网、端、微的高度融合模式和数码电子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大量文字记者和一些自媒体、拍客等纷纷参与影像采集,在更深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职业摄影记者对于新闻摄影的绝对掌握权。但另一方面,媒体融合对影像的重视和运用,也为新闻摄影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不仅表达现场更表达观点

    新闻摄影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全民摄影时代的来临。早在2013年5月,《芝加哥太阳报》宣布撤销摄影部,转而从图片社和独立摄影师手里购买,或使用文字记者和大众拍摄的照片。在被解雇的摄影记者中甚至包括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约翰·怀特。时至今日,手机摄影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层出不穷带来全民摄影时代,甚至一些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影像资料已经不是来自媒体记者,而是普通民众,但即使如此,新闻摄影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新闻摄影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对新闻事件核心的揭示与挖掘。新闻并不仅仅是对事件第一时间的传播。一件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够完整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貌,也应该能深刻揭示所要表达的主题。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摄影家布列松把“决定性瞬间”定义为“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既认识到一个事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这一事件得到适当表达的严密组合”。而自媒体以及大众摄影者,更多是对新闻现场的纯粹记录和追求传播速度的拍摄。以第59届荷赛奖获奖作品《天津大爆炸》为例,爆炸发生后,传播效率最高的是网友上传的现场视频和图片。但随着时间推移,当网络上传播的爆炸现场图片越来越多、海量信息不断涌向受众时,受众反而对事件的挖掘深度和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提出更高要求。此时,他们希望看到更专业、更能表现问题、更具公信力的新闻影像。而当时《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在大爆炸发生后第三天航拍的一张照片,凭借专业的拍摄手法、对现场的精准把握诠释以及所属媒体平台的公信力而获得了迅速传播和巨大反响,并获得荷赛奖。由此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现场,而是观点。而所谓“读图时代”,并非以图片呈现的数量、频率和规模来定义,新闻图片的意义更多是指图片所呈现出的信息、真相、观点和令受众信服的地位。因此,虽然信息的采集、发布已经不是新闻摄影的优势和特权,但专业的技术、分析、判断以及公信力依然是他们的强项,媒体传播力,也正是基于此建立起来的。所以,融媒体时代依然需要专业的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的存在价值还体现在思想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上。与大众摄影“随手拍”的浅层化和娱乐化传播不同,新闻摄影自诞生以来就见证着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许多作品甚至直接或间接起到了推动社会改变的作用。例如,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谢海龙拍摄的《大眼睛》,成为我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解决了无数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类似的照片所造成的冲击力,远比文字更直接和强烈,而其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也远远超过了画面本身的内容。因此,一些新闻摄影作品无论是对当世还是后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而新闻摄影过程中体现的对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是专业的影像记录者在自身职业生涯中树立的信仰与价值观的体现,这是一些以点击量、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媒体或拍客所不具备的,也是媒体转型时代新闻摄影虽被全民摄影冲击却无法被取代的根本理由。“艺多不压身”没错,“与时俱进”也没错,新思维+新技术的“全能型”人才应该成为新闻摄影的主力。但在媒体转型洪流的挟裹下,如何让他们保持客观、真实、社会责任感,不被追求视觉奇观的市场所控制,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不被“全能高产”本身所异化,才是新闻摄影在融媒体时代最该思考、坚守的东西。

    融合为新闻摄影提供契机

    所谓传统新闻媒体的消亡,是因为面对更多更丰富的受众需求、更新更融合的技术可能、更细更精准的定制服务、更快更多元的迭代传播时,传统媒体并没有调整自身,适应变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求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细化的市场等因素,正是推动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新闻摄影亦是如此。

    在内容传播上,媒体融合时代为新闻摄影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契机。各类传播媒介的兴起、“读图时代”受众对视觉信息的追求,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发展动力。而新闻摄影所反映的对象,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拓展、深化,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作品。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人必须打破狭隘的成见,解放思维,接受新闻生产方式、影像传播介质的拓展和转变,接受同行业间激烈的市场竞争,接受全民摄影与遍地开花的自媒体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独特视角、观点立场、专业态度和新闻价值观,善于在滚滚时代大潮中发现、挖掘新闻题材,学习拓宽传播渠道,使新闻摄影在多媒体时代依然拥有强大生命力。

    在技术条件上,新闻摄影拥有了更多的拍摄手段支持和全新的展示方式。摄影记者多年来承担着“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档”的社会责任。越来越便携、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摄影器材使新闻摄影如虎添翼,如可以进入一些记者无法深入的地方进行拍摄的无人机摄影,大大拓展了新闻摄影的拍摄领域,提高了新闻时效性,并留存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随着3D技术、视频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受过专业教育的摄影人的加入,使新闻摄影队伍的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准得到了提高,也有条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传播效果方面,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一方面表示受众对信息量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同时,信息量越大,受众就更加需要通过专业的媒体对庞大的信息量去伪存真。在今天,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传播一些照片,其实就是想通过专业的媒体不断去印证信息的真伪。而大量的信息汇集,又为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报道突破口和深度发掘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受众与媒体在同时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互相协作,能够更准确地证实问题、挖掘真相,甚至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788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