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记者到新闻志愿者
2019年04月01日 10:46:5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随着互联网技术从1.0到3.0的不断迭代,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生产流程的控制力遇到了持续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求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求变,适应时代发展对自身的要求。传统媒体人怎样在时代变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被淘汰,不被边缘化,不固守传统模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胜出,成为每一位传统媒体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的今天,能够推动传统媒体实现跨越式变革和转型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人。其中,新闻记者在做新闻志愿者中不断学习提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本文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和《太原日报》《太原晚报》所做的专栏、专版报道,来探讨传统媒体人在当今传播环境中如何转型,又该转向何方。这个集聚了3000多件展品、300多位捐赠人参与的大型展览吸引了15万人次参观。作为传统媒体记者,笔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从征集展品、采集故事、布展到导览、讲解、主持等全过程,深入体验了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之旅。

  打破限制,兼顾公信力与灵活性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们要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现场,追求独家新闻。但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之外,新闻的“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变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其最大的优点是迅速即时,缺点则是信息呈现碎片化、信度低、时序不连贯等。基于这一点,传统媒体人能够最大程度利用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各种平台海量信息的优势,对信息进行逻辑整合、语境解读和细节描述,发挥传统媒体组织性和专业性优势的同时,重塑其公信力和权威性。

  一件中山装,一本油印刊物,一个数字传呼机,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使用过的、经历过的、再熟悉不过的这些老物件,对于一个时代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把征集老物件的信息传播出去,让百姓了解展览的意义,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把家里的宝贝拿出来展览,是策划筹办这次大型展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4月16日,《太原晚报》整版推出《当年新事物·今日老故事》,图文并茂地讲述了4个老物件的故事:“会飞的西装”“海棠洗衣机”“一套沙发”“东风手表”,文章结尾署名为“捐赠人某某讲述”,并在版面上同时推出“征集启事”。专版每周推出一期,抓住了老年人这个主要读者群,展开募集活动。作为新闻志愿者,撰写老物件故事正是传统媒体人的看家本领。

  这个征集活动要想最大程度吸引年轻用户参与,还需要采用新的传播方式。为突破传统纸质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宽度等方面的局限,活动工作室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时尚四乘十,发出“征集令”,告知征集范围、时间、地点、内容等基本信息。随后,推出了第一期“线上博物馆”,内容是已经征集到的老物件图片,再加一句信息凝练、浓缩重要意义的图片说明,采用时尚、现代的色彩、图案、底纹等装饰页面。这种方式更加具体地呈现了要征集老物件的类型,把抽象的意图形象化了,一张图片包含的信息和给人的视觉冲击及情感唤醒作用胜过千言万语,两期微信公众号内容引发广泛反响。

  采集捐赠人的老物件故事是一项重要工作。有了生动的故事,这些老物件才能有温度、有活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辨别捐赠人的老物件是否具有深入采访、挖掘故事的价值是第一步。我们把每一位捐赠人都看作一个采访对象,把每一次和捐赠人的聊天谈话都作为一次采访,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采访时间、空间的概念,不专门设定采访时间地点,而是随时随地。只有这样,才能采集到最鲜活、最真实的信息。捐赠人都是普通百姓,如果记者设定好采访提纲,郑重其事地对捐赠人进行采访,捐赠人势必产生紧张情绪,说话时也会设一道防线,怕说错、担心说得不合适等,就会影响采访效果。而在轻松自然的聊天氛围中,被访者往往能自然流露。

  这样的采访方式与传统的采访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纸媒采访往往会预先设定好采访对象,然后预约采访时间、地点、主题,前期做好充分准备。而对捐赠人的采访则不同,在工作室值班、在和朋友聚会、在参加会议,在任何一个空间,一旦发现和老物件征集有关的信息,马上进入采访状态,基本都是即兴采访。

  随后,《太原日报》在2版显著位置开设了《时尚回响》专栏,每天刊发一篇600字展品故事和一张展品图片,强化征集活动和展览的公信力,同时,我们的故事采集也有了良好的对接出口。

  深描事实,打造专业可信度

  征集的老物件要有深刻的时代印记,要能引起一个时代的集体共鸣,要能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因此,一些标志性事件、物件和人物必须体现和凸显,否则,展览会不完整,也会缺少说服力。

  《山西青年》创办的刊授大学就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标志性事物,人们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全国各地报名上刊大的学员达到67万人。在征集到当年刊大课本、学生证的同时,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影响一代人的历史事件,并且希望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故事。于是,我们找到当年刊大的创始人杨宗及七八位元老,在工作室进行了一次访谈,面对面地聊他们当年创办和报名的过程。

  要找到能反映这段历史的老物件,就必须和当事人联系,传统媒体人在展品收集过程中发挥了自身优势。首先是对经典事件的选择,只有拥有丰富经验的媒体人才具备这样的眼界和辨识力。其次是经典事件经历者的采访达成,只有拥有丰富经验的媒体人才有这样的资源和渠道。笔者作为有26年从业经验的传统媒体人,联系到了当年刊授大学的创办人——已经80岁高龄的杨宗校长。他已定居北京,正好到山西大学讲学。杨宗和多位刊大元老接受了采访,他们带来了刊大编辑的课本、刊物、签名本、校徽、笔记本等满满一箱老物件,为展览提供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展品,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这个展览有别于一般展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个有故事的展览。记者在收集展品的同时要采集展品信息,通过录音、录像、记录等多种采访手段,把展品的故事采集到位。要在最短时间,采集到最有用的、最有趣的、细节丰富的信息。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10多位捐赠人,他们捐赠的物品种类不同、年代不同、来源不同、情感不同,我们必须时刻让自己处于采访兴奋状态,以便调动捐赠人的最佳情绪,让他们讲出最有意思的故事细节。

  我们自己买来三角架,用手机录视频采访,撰写访谈录,在公众号“时尚四乘十”刊发。笔者对刊授大学的采访以1万字篇幅配发20张照片,并编发了上、下两集访谈视频,采访、撰写、编辑、主持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新闻志愿者的身影。传统媒体人正从单一环节走向全媒体流程。同时做视频、音频、文字采访,这是传统纸媒记者不曾有过的经历和体验,也是新媒体时代对记者的基本要求。这种采访让展览拥有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同时也反哺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可信度,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引导舆论,成为话题主持人

  互联网时代,每天的舆论场都会生产出无数话题,互动、分享、跨界成为常态。新闻从“报道”开始变为“对话”,新闻志愿者还担任了另外一个角色:公共讨论中的主持人。传统媒体人在公共讨论中的角色体现为舆论的发起者甚至创造者。如在这次大型展览中,围绕着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大主题,我们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讲述者,但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道者,而是这个话题和舆论的引导者。

  新闻志愿者兼新闻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于一身,应邀参加了多场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讲述展览内容、意义,展品故事,捐赠人故事。在这个环节中,传统媒体人转换了角色,不再是事件的陈述者、反映者,而是公众话题的引发者、制造者。新闻志愿者在展览期间成为众多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新媒体的采访对象、特邀嘉宾,成为新闻事件的核心。

  无论是作为电台嘉宾,给听众讲解展览的内容,抑或在展厅做展览讲解员,给太原公交二公司、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等单位的参观者讲解展览特点、展品故事,这是传统纸媒记者职业之外的工作,但同时又展现了传统媒体人转型的一种可能性路径:成为公共讨论中的主持人。

  新闻志愿者除继续展示新闻事实之外,还需要对各种理性或非理性的舆论声音进行展示,让持相同观点的用户产生共鸣,让持反对意见的用户能够听取别人的声音、修正自身的观点,营造一个开放、透明而有序的舆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既有与身为主持人的新闻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也有与其他网络用户的思想碰撞,更有用户之间的参与和对话。唯有如此,传统媒体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职业需求,更好地履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4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