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增强“四力”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2019年04月16日 13:34:5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只有站得高,善于比较、联系和分析判断,才能产生能够统揽全局的“重磅炸弹”。也正是这种“重磅炸弹”,对于新闻报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大化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既是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为新闻工作者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好“看家本领”,让增强“四力”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走遍千山万水强脚力,捕捉千变万化练眼力,善于千思万想增脑力,谋求千姿百态展笔力,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走遍千山万水强脚力,把“脚印”留在基层

    “脚板底下出新闻。”我国新闻界众多的佼佼者做出了榜样:《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曾有单车骑行8000里、独闯西藏高原、中国陆疆万里行、勇赴南极考察等独特经历,把自己手中的笔伸向人迹罕至的深山、荒原、沙漠,采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得到了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助她光荣地站上“范长江新闻奖”领奖台;《河南日报》高级记者童浩麟从业25年来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讲好百姓故事。他从业头10年就走遍了全省所有的县(市),到记者站工作5年就走遍了全市所有乡镇……“思想要立于天安门城楼,脚跟要站在田间地头”。他2012年采写的《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一稿荣获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2014年采写兰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多篇报道赢得了中央和省委领导与广大读者的好评。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唯有把“脚印”留在基层,把汗水洒在“人迹罕至处”,让“强脚力”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成为无法改变的职业习惯,甚至成为自己无法改变的性格,才能真正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生动、传神的新闻作品。

    捕捉千变万化练眼力,不被“乱花”迷住眼

    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不被表象牵着鼻子走,这需要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就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眼力。一个优秀的新闻人,不但能发现“一滴水”,还要能从这“一滴水”里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说,没有眼力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有眼力的记者才能从纷纭的世事中发现深层次的信息,找到值得挖掘的本质性的题材,写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副总编辑周咏南曾经写过题为《要算一算“三笔账”》的精品力作。2004年7月15日,在全省召开的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代表省委常委向全省人民作出六条廉政承诺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每个领导干部,用权要讲“官德”,交往要讲原则,当好推进廉政建设的表率。他给每一位领导干部算了“三笔账”——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算清楚、想明白。这“三笔账”算得实在,又触及人的灵魂,对领导干部教育很大,周咏南根据记录整理写成一篇消息经审定后在《浙江日报》头版加框发表,该报道刊登后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马克思说过:“通常使事物伟大和渺小、崇高或可笑的,是质而不是量。”在新闻作品中,这个“质”就是抓住了带全局性的问题,并能写出让人“一见而惊”的文章来。而抓住了带全局性的问题,就能使新闻作品充盈着一股无形的力量。由是言之,只有站得高,善于比较、联系和分析判断,才能产生能够统揽全局的“重磅炸弹”。也正是这种“重磅炸弹”,对于新闻报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大化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影响。

    善于千思万想增脑力,用思考找到有新闻矿藏的地方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也是“想”出来的。这里的“想”就是善于用脑、勤于思考,在吃透上情、摸准下情的基础上,想出好点子、写出有新意的好稿。《辽宁日报》推出的大型新闻策划《铁纪·铁流》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尝试: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该报组织精干力量,经过长达半年的论证、调研和采访,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区、市),于6月至7月间推出了大型新闻策划《铁纪·铁流》,在全国媒体中率先以“纪律”为主题,对中国共产党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的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与重要事件进行了全景式呈现。

    问题像是一块磁石,它能够让记者顺着“磁力线”,找到有新闻矿藏的地方。2010年10月,《温州日报》瞄准当时温州发展最为紧要的、干部群众也感同身受的十大典型问题,将叩问对象锁定在市委、市政府的身上,精心策划推出《加快转型发展 再创温州辉煌——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以建设性舆论监督帮助党委为推进工作和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开了新一轮温州思想解放的风气之先。“十问报道”以事实说话,以数据对照,让人真切地看到温州的“落后”,既问得人心跳加速,又问得非常深刻。更为难得的是,“十问报道”,不是泛泛的“责问”,更不是单纯的“质问”,而是实实在在的“促问”,摆明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给人思路,给人启迪。

    “思想和内容不是通过没头没脑的感伤,而是通过思考而得到的。”“十问报道”立足温州发展大局和群众根本利益,层层推进的追问、刨根究底的深问、异常冷静的考问,让提问的张力得到充分的延伸,引起了社会强烈共鸣,成为温州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标志性事件。这组“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也成为重大主题报道的范例而载入浙江新闻史册。

    谋求千姿百态展笔力,让新闻传播新起来强起来

    新闻宣传既要善于创新,更要做到常做常新。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唯有推进全面创新,不断丰富载体和手段,切实突出自身特色,才能真正让新闻报道新起来和强起来。

    《嘉兴日报》在创新办报上不断地寻求新突破。比如,在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的“同题作文”中,该报大胆创新报道方式、文本呈现和活动载体,精心策划推出“纪念建党90周年·追寻1921南湖‘七一’记忆”大型系列报道,先后派出13路记者赴党的一大代表故里,触摸90年前13位代表在历史上的遗痕。

    创新表达与呈现,是这组报道的最大亮点。13篇文章在内容框架上统一设置“一件文物、一次寻访、一个现场、一场对话、一段寄语、一种启示、一组微博”的“七个一”报道方式,既寓意了“七一”,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内容为王+技术为王,让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更加精彩纷呈。《人民日报》用微视频《我们都是追梦人》讲述快递员、退役军人、扶贫干部等普通人的故事;新华社用动漫短片《3分钟带你看懂外商投资法草案》形象生动介绍外商投资法草案内容亮点和立法意义,取得“刷屏之效”;《中国日报》推出纪录片《美国小哥使出“杀手剪”》,聚焦12年间美国小伙儿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使其在微博、微信、海外社交平台走红……表达上的千变万化让可视感增强,呈现上的千姿百态让可读性增加,这些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信息服务让新闻传播向强起来铿锵迈进。

    (作者陶克强 单位:浙江嘉兴日报报业集团)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81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