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动议题中的传播伦理支撑
2019年05月16日 11:15:3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自媒体好像萌动不止的机体,总在轮动发布一些议题,这些议题一旦经过具有头部地位的媒体群落聚合之后,形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根据抽样统计,智能手机持有者一天的信息浏览量,多数在100屏—1000屏之间。当然其中多数是一瞟而过,真正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议题的并不太多。

    从传播而言,所谓议题,在于其有可议之深度和空间。空间一说,在传播学的领域里是有区隔的,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开放的、没有时限的空间,这与传统媒体的有限空间完全不一样。支撑空间的信息平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得到美誉,有的遭到谴责,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是不是切入了人的心灵空间,是不是具有深深的伦理召唤力。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的大字标题能否抓人,走过一个报摊时,“三步五秒定律”在发挥作用,即要让走过的读者在短时间内被标题吸引,以决定是不是买这份报纸。现在有了多媒体手段,受众连5秒的耐心都没有了,瞬间能够抓住人心的信息,更需要有击中心灵的魅力。

    以往人们检读信息时,爱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现在好看的信息太多,真正静下来想一想,或是过一段时间回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既好看又能成为议题的信息,总是那些具有伦理深度的信息。

    就拿人类首幅黑洞照片问世的案例来说,这是一个深奥的科学新闻,貌似没有什么伦理的可议之处,可是真正引起热议,成为公众关注的地方,却正是涉及人类生存、人与宇宙关系、人的未来命运等伦理的议题。黑洞可议的更大伦理范畴,在于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此时需要的思考更深刻,也终于有了一个打破现有纷争,一起面向生存与未来的无排他性话题。

    根据最近清博大数据发布的议题轮动统计,舆论场的高频变动不居成为常态,即有黑洞及照片版权,也有奔驰维权、996工作、巴黎圣母院大火,当然少不了美国蛮横的贸易单边举动。议题不一,但是能够引来众议,而且在众议之后基本上能够形成共识,其规律都在于伦理在其中发挥作用。就拿巴黎圣母院大火来讲,虽然事发异国,但是人心莫不为一个人类共享的文化符号受损而痛惜,这种穿越国界、不分种族的是非感与同情心,实际上是行为伦理的内在作用。

    反过来看,传播业者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如果能够时时跳出技术与功利的窠臼,善于从伦理的角度去考虑传播着眼点,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有偈语曰:“法海无边,一苇可航。”伦理之苇的作用,盖在于此。(江作苏)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62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