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报道] 记者招待会将于10点开始,各媒体记者已陆续就座。 [09:20]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报道] 会场上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在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前,中央电视台记者抓住机会采访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两会”直播报道组。 [09:27]
[王蒙简历]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约旦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 [09:29]
[王蒙简历] 王蒙从1953年开始创作至今,一直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短、微型小说集10余部,古典文学研究3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曾获意大利蒙得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09:30]
[王蒙简历] 多次参加全国政协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题的调研,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发言中强调,文化建设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提出要实施文化成果共享工程的建议。 [09:30]
[邓伟志简历] 全国政协常委、原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主攻社会学,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同时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科技协会委员。著有《我的社会观》、《妇女学呐喊》等二十余部书。近年出版了《和谐社会笔记》、《不创新,毋宁死》两书。曾多次到欧美亚等十余所大学讲学。在全国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上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的认识与建议》的发言。 [09:31]
[王建伦简历] 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学长。2005年获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最高荣誉奖章。长期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对社会分配、社会保障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09:32]
[王建伦简历] 2005年5月,参加全国政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11月参加全国政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在全国政协有关会议上作《关于政府在就业工作中职能定位的建议》、《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发言。12月起,作为国务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专家评估组组长多次率队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问题进行评估工作。 [09:32]
[沈国舫简历]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造林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与研究,是国家重点学科造林学科带头人。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北京城市林业研究等。著有《中国的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专著。 [09:33]
[沈国舫简历] 2005年,参加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召开“人与自然和谐”研讨会;在十届三次会议期间就以科技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问题作大会发言;在全国政协《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文集》中提交《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论文。 [09:36]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记者招待会现在开始。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首先向辛勤工作的各位女新闻工作者表示敬意和祝贺。朋友们,本次记者招待会的主题是“发挥政协优势,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 [09:58]
[主持人] 十届全国政协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为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发挥优势,认真履行职能。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就这个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10:00]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请问王蒙委员,我们知道在政协汇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社会英才,您是著名的作家。知识分子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0:03]
[王蒙] 建立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提法,很快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欢迎。特别是政协,政协有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社会科学界和一些民主党派,有很多人文知识分子,他们都责无旁贷地、积极主动地、怀着极大兴趣地学习体会,调查研究、引经据典、阐发讨论,做了大量的事情,以促进建立和谐社会这个命题的深化和落实。 [10:06]
[王蒙] 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价值理念一个新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方面的新意。它又是有针对性的一剂良药,它给了我们一个目标,淡化和逐步地消除长久以来中国社会剧烈的冲突、纷争的后遗症,妥善处理社会不容忽视的各种新的不和谐因素,努力达到安定、达到团结、达到沟通、达到有序的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10:07]
[王蒙] 文化人很主动地做一个事情,就是从理论上、从文化传统上、从精神资源上来寻找和丰富对于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概念,对它的意义、它的任务、它的内涵与实现的路径,做进一步的理解和阐发。同时,大家也有一种忧患意识,就是对于当前的种种妨碍和谐的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在政协的各种会议、各种场合,提出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看法,包括许多严肃的、尖锐的批评。 [10:08]
[王蒙] 大家对和谐与社会正义、和谐与政治文明、和谐与公共管理、和谐与公民权益等一些课题都非常的关注。为此,政协教课文卫体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都组织了专题的研究和一些言论,比如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青少年教育、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等问题,政协委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0:10]
[王蒙] 其次是注意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和文化权利的平等化,尤其是关注乡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方的文化教育条件、文化生活丰富与质量,提出了一些办法,包括捐赠文化用品与设施、送影戏下乡、组织向资源欠发展地区的支援行动,来保证更平衡的文化生活。我在去年全国政协全体大会发言中,具体建议——实施文化成果共享工程,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目前,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许多这方面的举措。 [10:11]
[王蒙] 文化工作者的内部和谐也很重要,文化工作者应该是和谐的,起一种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众所周知,文化工作者内部的争论也非常多。所以希望这种争论能够高尚化,不变成个人的矛盾,更好地实行“双百方针”,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文化工作者的圈子习气。目前参加政协活动的文化工作者,在团结、民主、求实、鼓劲的精神鼓舞下,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和谐气氛。参加政协的这些文化人,现在很和谐。 [10:14]
[王蒙] 和谐是一种文明,和谐离不开道德自律和礼貌规范,人民政协与广大的文化人在这方面有大量的事情可做,我们要讲爱心、讲亲和、讲诚信、讲谦恭、讲礼仪之邦,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追求和谐,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准。 [10:16]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请问邓伟志委员,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您作为委员,同时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中,您所了解到的,目前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和谐状况有哪些?政协在这方面能做哪些工作? [10:18]
[邓伟志] 关于政协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政协讨论过多次,我们有一个命题叫做“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协的神圣天职”,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就是在一次会议上,好多委员议论出来的,有的说政协的基本属性是和构建和谐社会完全一致的,有的说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还有的说,政协工作的程序、活动的方式以及它的组织机构,都是和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 [10:20]
[邓伟志] 一句话,大家感觉到,政协的方方面面都是和和谐社会紧密相连的。用社会学的一句话来说,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就是政协选择和谐社会作为它的神圣天职。同时,和谐社会也选择了政协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政协的基本属性就是大团结、大联合,而和谐社会也就是要求把各种不同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10:20]
[邓伟志] 既然是大联合,所以政协是包容各界的,它包容的界别很多。政协包容了各个政党,包容了执政党,还包容了8个参政党。政协还包容了各个团体,比如说台联、侨联、工、青、妇,总共有30多个界别。政协还包括了56个民族,没有哪个民族在全国政协里面没有委员的,至于在地方政协就更多了,56个民族可以说是56朵花,也可以说是56个明星。 [10:24]
[邓伟志] 在政协里面,对少数民族的意见十分重视。比如前几年我和一位哈萨克族委员经常在一块,记者的镜头经常对着她,我也就跟着沾光。有时候照她的时候我只有半个脸在照片上。我的朋友说,现在小姑娘都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你怎么到是半个脸,这就是因为我沾了她的光还没沾全。 [10:27]
[邓伟志] 政协还包容了各个阶层,既包括老阶层,也包括新阶层。政协里面的能人很多,政协里面能够联系各个方面的人,在我进政协之前,我真是想象不到的。近代史、现代史有关联的这些各个山头、各个派系、各路诸侯,他们的关键人物在政协里面都能找到,包括在早几年,他们的父辈有过矛盾,甚至有过武装冲突的人,现在他们也都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不仅能泯恩仇,还能促膝谈心,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10:28]
[邓伟志] 政协三大优势就是包容各界、联系广泛、人才济济,决定了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能大显身手,发挥作用。事实上,这些年来,政协召开了很多次的常委会、专题讨论会、论坛,都是围绕着和谐社会这样一个主题的。去年,各个党派围绕着和谐社会提出来的提案是170件,也就是每个党派提出近20件,还不包括党派下面的成员,只是用党派的名义提出来的。 [10:29]
[邓伟志] 去年一年,各个党派反映社情民意3365条,平均每个党派是近400条。也就是说一年365天,他们天天都在反映社情民意,下情上达是很通畅的。在这里也顺便发布一个信息,这次四次大会已经收到了委员们的发言878篇,这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这位记者问我从一个社会学家的角度上做了哪些工作,我感到汗颜,对于这方面,社会学就是搞社会调查,我曾经到一些贫困地区搞过调查。 [10:32]
[邓伟志] 大家知道,交通不发达的地方是最贫困的,我曾经骑着马到贫困地区去过,我曾经越过激流到贫困地区去过,我也曾经走过猴子路,就是人上不去,猴子能上去的,我这个人也去过。我也走过铁索桥到贫困地区去过。记者问我社会不和谐的方面,让我说就是贫富差距偏大,这是我们不和谐的一个方面。我到这些贫困地区之后,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样一点。 [10:34]
[邓伟志] 中国有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我也深感到有大路就能大富,有小路只能小富,没有路就很难富。现在我们很注意发展交通,来促进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的缩小。 [10:34]
[法制日报记者提问] 请问王建伦委员,当前我国社会分配领域存在不少问题,您对社会分配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去年又随全国政协的社会法制委员会专门就社会分配问题进行了调研。请问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化解由于社会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社会矛盾? [10:37]
[王建伦] 刚才邓伟志先生已经讲了,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调研当中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国家贫富差距太大。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虽然我们在收入分配方面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人民的财富有所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应该看到,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以及由于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因此,全国政协社法委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38]
[王建伦] 我们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走了我们国家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多个省份几十个城市。同时,召开了近百个座谈会和专家研讨会。我们这个委员会还听取了国家负有分配职能的十几个部门介绍情况。最后我们认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要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一些措施,给予解决。 [10:40]
[王建伦] 我们不仅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样一个分配原则,并且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加紧研究收入分配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到底是什么,包括管理、技术在内的劳动参与分配的具体实现方式是什么,要妥善处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关系,力求在理论和实践当中,特别是在分配理论和具体操作的实践当中,要有一个新的突破。 [10:41]
[王建伦] 我认为近期应该首先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重点就是要“保低”。所谓保低就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保障城乡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要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局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完善宏观调控的体系,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创建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外部环境和条件。 [10:42]
[王建伦] 通过调研,委员们建议,要采取以下措施深化收入分配的改革: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理顺收入分配的关系,要全面行使保低、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调节过高收入——就是对过高收入的群体通过有效的措施给予调节。国家把调节下来的部分进行二次分配,这样一个战略措施是首先要实施的。 [10:47]
[王建伦] 同时,我们建议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首先从机关、公务人员的收入分配秩序开始,把他们的工资外收入透明、规范,纳入工资分配的管理范围。还要推进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起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分类管理体系,如果这个事业单位有经营行为,就应该遵循市场机制进行分配。同时还建议,明确政府在收入分配当中的职责,政府首先要知道自己该管收入分配的什么,不该管什么,要减少对资源配置的干预。还要完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收入分配法律法规体系。 [10:48]
[王建伦] 我们的建议是一套建议,在这儿不可能很详细的介绍。但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全国政协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回应。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我们曾经就企业分配的具体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分配的具体问题、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基本职责、分配问题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等问题,做了积极发言。 [10:51]
[王建伦] 我很高兴地看到,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这些建议专门体现在一些章节里。关于我们提出来的首先要解决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这个建议上,在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在各地都要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再比如说,温总理提出要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具体操作性问题,但是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提出来了,要严格执行,这样对于保护低工资收入群体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0:52]
[王建伦] 在总理的报告当中还提出,要认真实施修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这对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有帮助。同时今年国家还将适当地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等等。这些都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很重要的措施。大家还可以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公务人员的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都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我们相信,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10:53]
[中国绿色画报记者提问] 请问沈国舫委员,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喜的是,很多城市不单纯的提GDP发展指标,而是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指标,但是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发展当地经济。您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重要及应该优先解决哪些问题? [10:57]
[沈国舫] 大家知道,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基础性的部分,也是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正像你指出的,以牺牲生态和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发展,这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过去有,很遗憾的,现在有些地方还存在。 [10:58]
[沈国舫] 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比如过度采伐、开垦、放牧、无序开矿,过度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没有合理的布局,这些问题现在还是存在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全国政协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政协常委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都组织了这方面的讨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去年作为常委会和谐社会发展讨论的四个课题之一,我也是参与者之一。许多政协委员在发言和提案里面,大量的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去年的发言也是关于这方面的。 [11:00]
[沈国舫] 我认为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不能再以拼资源、毁环境来求发展,这是一个大原则、大前提。但是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这个也不可能回避。我们追求的是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求发展,发展毕竟是硬道理,因为有很多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的。但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 [11:03]
[沈国舫] 到底具体怎么样来做,一些委员都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归纳成几点:首先,要科学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要再做那些可能引起大自然惩罚的蠢事。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第二,要在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调节的弹性范围内控制开发行为,要做一做修复自然生态的工作。比如说现在正在进行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等,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11:04]
[沈国舫] 第三,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科技水平。需要按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产业。第四,要加大投入,抓重点,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和减轻各种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等。第五,加强宣传教育,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来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11:07]
[沈国舫] 第六,健全法制,强化监督,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而且是综合性的,牵扯到方方面面。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综合各个方面共同解决。 [11:08]
[台湾记者提问] 请问王蒙委员,第一,两岸关系和谐吗?第二,和谐社会这个理念可不可以延伸到两岸关系方面? [11:09]
[王蒙] 我们当然希望两岸关系和谐,都是骨肉同胞,我个人与台湾的同行也有非常和谐的来往和交流。当然,两岸关系中也有非常不和谐的因素,就是“台独”。一“台独”,那就不和谐,不但不和谐,而且面临极其危险的局势。所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遏制和消除“台独”的威胁,使两岸关系和谐。 [11:10]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沈国舫委员,您能否具体谈谈人民政协在建设和谐世界,人资委在推动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11:13]
[沈国舫] 我刚才在回答问题时已提到,全国政协在常委会这个层次和在专业委员会的层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方面。比如说首都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首都空气污染很大的一个源是首钢,以前我们提出过很多意见,现在已经决定,首钢的钢铁生产部分挪出去,挪到渤海沿海的曹妃甸地区。最近我们在贾庆林主席的指导下,组织专门研究课题,就如何把首钢迁出去,在曹妃甸既能够生产高质量的钢铁,同时又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减少污染,做了一些调研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11:16]
[沈国舫] 又比如我们在人口方面,过去提倡过,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提倡“少生快富”,我们还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提供了报告,供政府决策。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过去我参加了南水北调工程,同时关注南水北调过程当中如何防止水污染等问题,都进行过调查研究。 [11:18]
[美国天下华人记者提问] 请问王蒙委员,您认为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西方提倡的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结、提倡人文关怀、崇尚平等博爱之间有什么共通的地方? [11:19]
[王蒙] 建立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社会精神上价值的一种追求。这样一种追求。一是来源于中华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对和谐的论述和追求,那时不用“和谐”这个词,只用“和”这个字。同时,和谐的理念中,也包含了对全世界的,包括西方所有先进的、有益的价值追求的汲取。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为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理想。也包括像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这样一些思想。只要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有好处,我想哪儿有好东西,我们就学哪儿。 [11:21]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刚才王委员提到收入分配会有新的突破。以前有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凸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当中,如何做到既不打压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又可以带动贫困人群的收入?国家发改委马凯主任日前提到,对一些特别贫困和有特殊情况的人,将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您能否具体谈谈这些关爱,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 [11:25]
[王建伦] 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该由政府回答,我只是说我建议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我们国家提倡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后面一句话,也希望你能想到,要先富帮后富。我先讲先富帮后富我们的建议。要调节过高收入,我们并没有说限制过高收入,富起来是好事情,并且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富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建议政府应该在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方面,应该向贫困地区倾斜,做出财政支出的倾斜。我们也建议,在协调城乡不平衡方面,要向农村倾斜。这是我们的建议。 [11:27]
[王建伦] 我们也建议,要疏通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后富的人,政府要出政策疏通财富捐献的渠道。我很高兴,这样一些措施在“十一五”规划和温总理的报告当中都有体现,你作为记者可能会比我更敏感地发现这些措施。作为帮助困难群体的这些措施,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还提醒你注意几个数字。 [11:30]
[王建伦] 政府已经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2005年,按照温总理的报告,已经保障了2232.8万人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了72块钱,全国各级财政就这项保障支出了194亿。在有条件的地方,农村也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这样保障制度的县是1574个,已经对776万农民进行了救助,这是不完全统计。对于这些农民的救助,包括对于低收入特别需要救助的群体,大概是1054万人,国家和各级财政支出了52亿。真对不起,这应该是马凯主任回答的,但既然你问了,我就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11:32]
[主持人] 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委员,谢谢大家。 [11:32]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报道]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网友关注!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