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周总理泰国养女常媛讲述与中国的不解情缘(组图)

2015年04月23日 16:14:57 来源: 新华网国际频道

    新华网记者李颖 杨云燕 陈家宝

    “我在周总理身边长大,学习生活14年,比和父亲在一起的岁月还长。周总理对我说,你就是我的孩子。”

    “在当今世界上像我们家族这样领略过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风采、与中国有着持续60年渊源交往的,仅此一家。”

    2015年恰值中泰建交40周年前夕,常媛——这位周恩来总理的泰国养女、这位泰语名为西林·帕他诺泰的佛国女儿,为记者讲述了帕他诺泰家族亲历数十载的政治风雨和她与中国的不解情缘。

4月21日,常媛在位于泰国曼谷的家中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网记者李芒茫摄

    “第一次听说周总理的名字”

    常媛的一世传奇从万隆会议开始埋下书写的伏笔。

    上世纪50年代,中泰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美国在东南亚组建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总部就设在曼谷。泰国披汶·颂堪政府追随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努力向近邻泰国伸出橄榄枝。

    1954年10月和1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时,请他们转告泰国政府,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泰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常媛的父亲桑·帕他诺泰当时是泰国总理披汶·颂堪的首席顾问和密友。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的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的儒雅风度,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印象,颇感意外。

    1955年万隆会议前夕,桑与披汶总理商量,应该派代表参与以便更多了解中国,并建议派曾在联合国任高官的时任外长旺·威泰耶康亲王率团以“观察员”身份参会。

    万隆会议上,周总理亲自会见了旺亲王,并邀请他到住所共进晚餐。这成为中泰两国隔绝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令常媛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当旺亲王回到泰国,“他来我家见我父亲时第一句话就说:‘谁说周恩来是土匪?他是中国的绅士、王子,他是天才的外交家。’”

    常媛强调说:“要知道,旺亲王前往万隆前是抱着对‘土八路’的疑虑去的,然而,与周总理的会面出乎他的意外,令旺亲王十分惊奇”。

    从旺亲王回国后的激动讲述中,幼小的常媛第一次听到“周恩来”的名字。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此后她的一生,竟会和这个名字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周总理就是中国的软实力”

    常媛强调:“毫不讳言地说,当时泰中是隔绝甚至敌对的国家,泰国可谓站在美国亚洲反华的第一线。而我父亲原本也是泰国反共反华政策的策划者和宣传家之一。”然而,周总理的热情友善和儒雅风度,特别是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赢得了旺亲王在内的亚非国家与会者广泛赞誉,更深深触动了桑。

    “周总理是说话看你眼睛的人,他用真心与人交往。上世纪50年代时还没有‘软实力’这个词。可实际上,周总理就是中国的软实力,周总理在万隆会议、在国际舞台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周总理让所有接触到他、领略过他风采的人折服,让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能信服中国。”常媛说。

    “父亲认为当时在安全和经济利益上,泰国离不开美国,但是泰国应该同时与中国沟通交往,这是小国在大国之间的生存之道。他开始积极寻求和中国更多的接触。”

    1955年12月,桑与另一位泰国代表坤能·波素万以私人身份去仰光,并寻找机会与中国驻缅甸大使姚柱明取得联系。与此同时,桑又推荐阿利·披荣担任秘密访华团团长前往中国。

    1955年12月17日,姚仲明大使和桑在仰光签署了共同声明。声明指出:“中泰两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中国同情泰国目前的处境,愿意考虑两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经济联系,以便帮助泰国摆脱困境,这种联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与维护亚洲和平的崇高事业相一致。”

    中泰两国代表在仰光秘密会谈并签署共同声明,泰国代表团秘密访华的成功,为两国关系的改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月21日,常媛在位于泰国曼谷的家中展示年少时的自己与周恩来总理摄于1961年前后的合影。新华网记者李芒茫摄

    “常怀、常媛的名字是经过周总理批准的”

    然而,历史发展总是有波折的。披汶政府一面秘密与中国交往并频繁开展经贸合作,另一方面,泰国官方政策仍是充当美国反共反华的基地,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

    在国际政治的诡谲变幻面前,桑做出的惊人选择再次将帕他诺泰家族深深卷入了历史的跌宕起伏,也从此改变了西林(常媛)和她二哥弯威·帕他诺泰的一生。

    常媛回忆说:“父亲认为,要把泰国的代表送到中国那里去学习中国的国情,去了解中国的人民,培养两国间的使者,在双方关系僵化的时候或许能起到促进情感交流和友好的作用。父亲选定的这个使者就是自己的二儿子、我的二哥弯威,弯威的名字是旺亲王赐封的,寄望他日后担当外交家。”

    “当时我听说二哥要出国,要坐飞机,我羡慕极了,那时并没有多少泰国人坐过飞机,我就非要一起去不可。”

    1956年8月,12岁的弯威·帕他诺泰作为披汶政府的总理私人代表,8岁的西林(常媛)做为他的陪伴,来到北京。

    常媛回忆到:“和总理的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到,我和总理是心有灵犀的。周总理当时问我们:你们来中国一个多月了,喜欢吗?哥哥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就大声说:烦透了!哥哥赶紧暗示妹妹这样回答不妥,但周总理却早已哈哈大笑起来说:‘我理解你们的感受,我在日本时,年龄比你们大,语言也不通,我也曾感到乏味。’”

    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弯威和西林(常媛)兄妹迁入一套四合院,并以外国留学生的身份入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周总理还把他们托付给负责外事工作的廖承志,和廖家的7个兄弟姐妹在一起学习玩耍。何香凝女士则根据他们的泰语名字发音为他们取了中国名字常怀、常媛。“廖公家的何奶奶当时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这名字是经过周总理批准了的。”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林杉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7725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