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宁夏羊只何时不再“上夜班”?
2017年06月14日 10:19:43  来源: 兰州大学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宁夏羊只何时不再“上夜班”?

参评项目

广播作品

体裁

广播评论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师杰,许新霞,郭长江,张春华

编辑

 

刊播单位

宁夏广播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6-12-28 8时41秒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宁夏新闻广播

新闻直播间

时长:

11分56秒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禁牧封育是西部地区生态政策的“高压线”。如何在确保禁牧封育成果前提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西部省区普遍遇到的难题。记者在事前做足“功课”基础上,从分析宁夏羊只“上夜班”现象入手,精心梳理素材,采写了这篇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广播评论作品。该作品广播特色鲜明,采取层层“剥笋”的论证方法,寓论据、论点于录音材料之中,层次清楚、构思精巧,主题重大,得出“按季节科学轮牧已水到渠成”的结论。对破解宁夏乃至我国西部省区“禁牧与发展”矛盾的和谐与统一,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稿件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刊播后,备受听众、网友好评。同时,也引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传播效果良好,影响面大。正如采访中的专家所述:“如果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存在,我们的草场会面临着一场政策僵化所带来的灾难。”种种迹象表明,假如一味地禁牧而放弃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场人为的、违背自然规律的悲剧。

初 推

评 荐

评 理

语 由

这是一篇广播特色鲜明、论点论据新颖的广播评论佳作。针对宁夏实施13年全境禁牧封育后,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恢复的生态资源,让农民分享到改革的“红利”,记者勇于触碰禁牧封育这根“高压线”,从禁而不止的农民夜间偷牧现象入手,条分缕析,用典型音响说话,形成了立意高远、说理深刻、发人深省的作品。该评论阐述的观点,针对性、前瞻性强,直接要害,对宁夏乃至全国禁牧封育省区秉持科学发展观,直面该政策带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59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