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特稿:从十八大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012年11月11日 22:26:2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会风更加务实开放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十八大在北京开幕。会议时间控制在100分钟左右。

    “清新会风让大家耳目一新。”十八大代表、湖南“红网”董事长舒斌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十八大的会风,更加求真务实,更加透明开放——

    “借着媒体,我给领导施点压,提两点建议……”9日上午,广东代表团开放日,十八大代表、广东省茂名市锐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杜晓娟发言十分坦率。

    “这个女代表不简单,敢给领导施压!”坐在记者席的一位香港记者感叹。

    无论是基层代表给领导干部提意见,还是媒体记者争抢话筒提问,这样的场景在十八大的会场上频频出现,被观察家们认为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注脚。

    五年一次的党代会,是中国共产党展现自信开放的舞台,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世界最大执政党的窗口。

    9日下午,西藏团开放日现场出现了有趣的一幕:讨论席上的党代表不过20多人,媒体区内扛着“长枪短炮”采访的中外记者却近50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聚光灯下的会议”,是因为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达到2700余人,其中1700多名是境外记者,这在党代会历史上绝无仅有。

    不仅参与报道的记者人数创了纪录,大会的开放程度也前所罕见。十八大开幕以来,34个代表团的分组讨论陆续向媒体开放,不仅允许记者旁听,也可以向代表提问。“半天,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大会堂里,有的记者在不同的代表团之间串场,感受颇深。

    “这样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中国各地发展的最新动向。”加拿大广播公司的女记者克里斯汀旁听了多个团组的讨论并幸运提问,对这种方式给予充分肯定。

    教育部部长耐心站着解答中国少年报小记者“怎么才能让我们吃得更安全放心”的问题、代表团讨论“限时”确保每位代表的发言权……平等、开放、透明、务实的会风,给见识广的记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八大开设了专门的官方网站,各代表的身份一目了然。在十八大前夕及期间,大会新闻中心为记者安排了几十场参观采访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集体采访等。新闻中心还顺应网络时代特点,增设了十八大代表网络访谈。通过网络这一新媒体手段,让记者、民众能便捷、直接地与代表互动。

    “从这次大会开放团组等给记者提供的一系列采访安排中,我感觉到了更加开放、透明的气息。”参加过十六大、十七大报道的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副社长彭凯雷说。

    在一些记者们看来,党代会代表们比以前更为活跃。代表们不仅在会前走基层征求意见、建议,在会议期间也积极利用一些新兴媒体手段与民众互动,听取基层与网络民意。

    讨论时,许多代表都认真地听,不停地记……一位十八大代表在日记中以“活跃的会风,认真的代表”为题记录了代表团讨论时的一些细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 编辑: 黄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