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2/ 02 20:55:36
来源:新华网

“文物医生”杨文宗:巧手“医”文物

字体:

  新华社西安2月2日电 题:“文物医生”杨文宗:巧手“医”文物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韩啸

  潮霉之气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让杨文宗既震撼又难过。

  1200多年前的壁画,虽被时光剥蚀,其色彩、线条仍清晰可辨。但原本成组的壁画,却因多年前盗墓者的破坏,有些已经残破不全。

  这里是深达12米的唐墓墓室。墓主韩休,盛唐时期名相,也是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父亲。墓室四壁,绘有朱雀、玄武、山水、乐舞,画风俊逸、题材罕见。

  这是一次对被盗墓葬的抢救性发掘保护。

  做好前期准备后,杨文宗屏住呼吸,手执毛刷,轻点均涂之间,加固空鼓部位、修补残缺画面、回贴起翘颜料。

  从西北大学文博专业毕业后,杨文宗一直在文物保护一线工作。在他眼中,一件件存有病害的文物,就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而自己就是为这些“老人”治病去疾的“医生”。

  “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是从给它们‘搬家’开始。而这些壁画,就像是上了年纪的病人,大都存在开裂、空鼓、剥落、发霉等‘症状’,要先给它们吃‘补药’,通过加固稳定让它们‘体力’逐渐恢复,才能开始‘搬家’和‘手术’。”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的杨文宗说。

  修复古墓壁画漫长又枯燥。

  墓室中,一阵微风、一束强光,都可能对壁画造成伤害。

  杨文宗说,有些古墓壁画看似保存完好,其实画面中的胶结质历经千年已经分解无存,颜料以粉状形态附着在壁画表面,一次稍重的呼吸都可能导致颜料脱落。

  为了完善规范揭取壁画的技术流程,在制作夹板、烘干、加固、涂胶等各个环节,杨文宗和他的同事们不知反复实验了多少次。他还对以往文物修复中采用的传统工艺、设备及工具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逐步形成了古墓壁画保护修复的行业标准。

  韩休墓的抢救性发掘始于2014年,对其壁画的保护与修复,是我国文物保护专家进行的一次全新尝试:以全方位科学完整的方式,系统性实施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

  仅对壁画“搬家”就用了近两年时间,每幅壁画的修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山水图”“乐舞图”的修复到今天还在继续。

  杨文宗说:“这是个需要极大耐心和耐力的职业,比如为了清除壁画上的土锈而不伤及颜料层,一个剔除动作就要重复几千次。”

  30多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文宗用自己的巧手与勤思,已修复数千件珍贵文物,不仅包括古代壁画,还有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砖石质文物等。

  这其中,许多文物都“大名鼎鼎”:秦代大型青铜龙、唐鎏金铁芯铜龙、壁画《宫女图》《阙楼图》《客使图》等,并参加制作难度极大的秦陵二号铜车马的复制工作。

  2010年,杨文宗还带队与同事一起,赴美国修复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1996年,杨文宗参与了中国与意大利首次合作举办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并在2001年赴意大利罗马进修古代壁画修复技术。杨文宗不仅在实践中成长为行业领军人,从那以后也不断培养年轻人传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现在,杨文宗会时常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走走看看。这座建在地下的展厅,展陈着章怀太子墓《客使图》《马球图》、懿德太子墓《阙楼图》《仪仗图》,永泰公主墓《宫女图》等壁画珍品近百幅。

  这里的许多壁画,杨文宗都参与过保护修复。他说:“这30多年来,我亲历了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突飞猛进、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技艺的传承与振兴。”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然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5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