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2/ 03 08:39: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春运母亲”让每个人看到了自己

字体:

  2010年1月30日,当年全国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这张题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2011年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经过多方努力,11年前照片中的那位母亲被找到了,她已经成功脱贫。

  每到春节之际,总有一些话题让人感动莫名,也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难以忘怀。那些曾经的过往,那些瞬间的印记,成为公共印象被定格,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并激发了大众情感的同振与共鸣。11年前,那位被新华社报道称为“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以一个姿态演绎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让人看到了基层的艰辛与不易,看到了平凡的坚强与执着,看到了在苦涩与艰辛中被激活的希望的种子。

  活着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难与困苦,尤其是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为一日三餐而忙碌,为整个家庭的温暖而奔波,他们能够获得的关注,有时源于他们生活环境的逼仄,强烈的反差激发了人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感动源于真实,也源于从“彼处的风景”窥见了自己的影子,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巨大的行囊、压弯了身躯、用力提着的背包、艰难地行走……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对不少人来说,这也是现在的自己和曾经的自我。那些年,奔涌而出的打工大军,哪一个不是保持这样的姿态?而换一种场景,在职场上拼命三郎式工作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艰难困厄。但越是艰难越向前,坚定有力的双眼,揽在右臂中的婴孩,又给人以强大的力量和信心,带来了内心处最舒适的温暖与温度。

  扩散开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春运母亲”——因父亲病重,在上海工作的陆云生向公司主管提交了请假申请,随后返回老家。次日主管告知其请假“未获批”,陆云生只好立刻返回公司,途中得知父亲去世,他又掉头回家处理丧事,等他再返回公司上班时,收到了公司的《解除合同通知书》。可谁能想到,这份让陆云生战战兢兢守护着的工作,只是一份类似物业公司的保安、清洁工那样的普通岗位。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为一份极其普通的工作而牺牲了亲情,这就是许多职场人的真实境遇, 也是许多人最贴切的处境。

  还有不少同样艰难的环境、艰苦的遭遇,还有一些人和事同样令人感动,只是没有被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没有作为特定场景而显现。但这些沉默的声音、影像无时不在倾诉述说,希望获得外界的关注,得到更积极的回应,哪怕是情感上的丝丝安慰,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对每一个平凡的受众来说,我们都需要如此让人感动又能生发出无限情感的场景,来释放我们内心炽热的情感,在强烈的同情与同理情感汇集中,形成更大的共识与共鸣,抱团取暖坚定前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困苦,更要看到希望。唯有坚定才能前行,唯有坚强才能破局。11年过去了,“春运母亲”的生活环境已得到了很大改善,随着社会大潮一起进步,她分享了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巨大红利。心若在,梦就在,在前行的道路上没有独行者,在困苦挣扎中也有施救者,因为每个看似不相干的他人,其实就是另一个影子的自我。

  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也是感动别人的“另一个自我”。有如此相似的价值与情感,前行之路不孤单,希望之路更宽敞。  (堂吉伟德)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705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