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3/ 01 19:42:19
来源:新华网

五指山下唱新歌

字体:

  新华社海口3月1日电 题:五指山下唱新歌

  新华社记者赵颖全、罗江、吴茂辉

  晨曦微露,五指山深处云雾缭绕,茶园郁郁葱葱。“五指山啰,五条河咧,你知哪条流下海,你知哪条流回来……”番赛村10多名黎家阿姐唱着山歌,双手上下翻飞,将一芽芽饱满的嫩叶装进背篓。

  番赛村村民在茶园采摘春茶 (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茂辉 摄

  番赛村是五指山市通什镇最偏僻的黎村,贫困率一度高达50%。村庄人均耕地仅0.6亩,村民种植水稻只够自给,多年来在脱贫路上屡屡碰壁。“槟榔树不结果,种了10多年的橡胶树还没手臂粗,更别说产胶了。”脱贫户王春梅说,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她曾常年在外奔波打工。

  村庄海拔高、气温低,村民尝试种过多种作物,都收成不好。山里有不少野生大叶茶,也有村民移栽野生茶苗自种,但过于零散不成规模。番赛村党支部书记王梅珊想,昼夜温差大、云雾天气多,适合茶树生长,好好管理的话,茶叶质量肯定不错。2014年,她带领几名妇女整合自家土地,在山坡上开辟出200亩茶园。

  看着大家干劲十足,通什镇政府鼓励王梅珊继续扩大规模,给予农户种苗、肥料帮扶。五指山市政府引进龙头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在农业部门支持下,村里建起标准化茶园,装上喷灌设施,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质量和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政府投资为番赛村建设的茶叶加工厂(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茂辉 摄

  从200亩到800亩,50多户贫困户种茶脱贫,精心管理的茶园亩均年收入达6000元。“今后我们不但卖茶青,还要自己打品牌、做产品。”王梅珊指着村口的茶叶加工厂说,政府投资建设的茶厂3月底正式投产,将借助大型茶企的销售渠道推广产品。从卖茶青每斤十几元,到生产每斤数百元的优质茶叶,村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

  “苦熬几十年,终于找对路子了。”回忆往昔王春梅不禁感慨。2016年她家首批茶叶迎来采收,当年就实现脱贫。这几年,仅靠茶叶她每年收入就超过3万元。茶厂大规模投产后,她还打算到厂里打工学制茶。

  “吃得好,住得好,告别贫困没烦恼;看好病,上好学,政策帮老又扶小;村庄美,百姓富,振兴还靠共产党。”光景一天天变好,平时总爱亮亮嗓子的王春梅编了不少山歌,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随着苦日子远去的,还有脏乱的环境。背靠青山,门前临水,大自然赋予番赛村的优越生态曾因污染蒙尘。村庄保洁员朱彩香回忆称,就在三四年前,村里还是污水横流、畜禽粪污遍布,私搭乱建的窝棚与优美的山景格格不入。

  这是群山环抱的番赛村(2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黎多江 摄)

  如今,沿着整洁的村道漫步番赛村,房前屋后的花草清香沁人心脾,河道清澈。“政府帮我们改造危房、建设美丽乡村,还建起乡村剧场、便民服务中心,环境好了大家都舍不得破坏,现在我们每天只扫扫落叶。”朱彩香自豪地说,去年番赛村还入选了国家森林乡村。

  82岁的村民王运形说:“现在住着新房,不愁吃、不愁穿。”坐在新房前,望着河边红艳艳的三角梅,王运形满心欢喜,哼起了从小就会唱的那首山歌:“五指山下五条河,条条河水唱新歌。苦难日子流下海,幸福生活流回来……”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715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