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1/ 09 14:59:27
来源:新华网

石中玉:在海外感受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字体:

  今年是我在海外分社工作的第6个年头,6年来,我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塞尔维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我从2019年到任贝尔格莱德分社以来,在这个本就对华十分友好的国家里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今年2月,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召开前夕,我有幸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进行了一次专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次采访中,武契奇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谢”。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两国经贸合作,从中国捐赠抗疫物资、援建病毒检测实验室到派遣医疗专家组,武契奇细数中国对塞尔维亚提供的帮助。

  他说,向中国表达感谢的话语,重复多少遍都不为过。在塞尔维亚,新厂房、新工厂、新生产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见中国人完成的项目,都能看到中国企业承建的桥梁、隧道、公路和铁路。

  这让我回想起第一波疫情在欧洲肆虐时,武契奇召开新闻发布会,满眼含泪地向中国求援。中国当时迅速做出回应,捐赠抗疫物资、援建“火眼”病毒实验室、派遣医疗专家组。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体现出两国患难与共的友谊。

  这张照片是我在2020年3月21日,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贝尔格莱德机场时拍摄的。当时,武契奇亲自到机场迎接,与专家组“碰肘”致意。这张照片后来也作为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击新冠疫情的实物资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用于记录这一历史时刻。

  当时中国疫情虽然已得到控制,但对于这个病毒并没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塞尔维亚正处于疫情的上升期。9名专家组成员在明知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自愿来到这里。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人是曾经支援武汉抗疫的 “老兵” ,有些人从武汉返回家乡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随着专家组的到来,中国在塞尔维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塞尔维亚社会对于中国的认可不断提升。

  在走访和交流中,专家组感受到了塞尔维亚民众的热情。不论是塞尔维亚的政府官员还是医护人员,哪怕是专家组行车途中遇到的路人都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专家组当时告诉我,“感谢”同样是他们来到塞尔维亚后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塞尔维亚方面多次对专家组离开家乡、不远万里过来支援的行为表达感激之情。

  他说,走访医院时,医护人员有时还会列队欢迎,用刚学的中文和专家组打招呼,对他们说“你好”。进入病房后,一些病患见到来自中国的专家,会竖起大拇指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的行为“点赞”。

  而最让专家组感动的还是塞尔维亚普通民众表现出来的支持。由于日程紧张以及疫情管控措施的严格,专家组和当地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不多。林炳亮记得有一次,在前往其他城市途中,一家加油站的员工们得知他们是来自中国的专家后都争相合影。

  在这些专家英雄一般的事迹背后,是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温情的一面。我曾多次走进专家组驻地,看到过他们整日无休背后疲惫的身影,也看到过他们远离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我记得一次在专家组驻地,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一级主任科员龙其穗的床头贴着儿子和女儿的合影,在书桌上也摆着一个卡通发卡和一辆玩具汽车。他对我说,把女儿的发卡和儿子最喜欢的玩具车放在书桌前,可以缓解对他们的思念。

  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在塞尔维亚“战斗”了82天,期间三度延期,实地走访了塞尔维亚全国22个疫情较严重的城市,与 84家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所进行技术交流,举办了25场培训,开展了103次技术指导。他们在塞尔维亚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采用了专家组的建议,塞尔维亚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处于欧洲较低水平。

  为了向中国表示感谢,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多座标志性建筑亮起象征中国国旗的红色。摩天大楼、跨河大桥以及议会大厦,都披上了红色的外衣。这是我第一次在驻在国,看到中国红照亮当地的夜空。我切身感受到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国驻外记者,能够在疫情肆虐时迎接来自祖国的医疗专家,能够亲眼见证两国在面对困难时期的“民相亲”和“心相通”,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国外官员乃至民众谈到中国时,言语中充满的感激和友好,能够感受到中国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正逐渐加重。我感到十分自豪。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我将继续用我手中的笔和相机,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首席记者。曾参加建党百年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报道,曾专访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政要。被评为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纠错】 【责任编辑:徐宙超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6121143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