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29 08:09:54
来源:新京报

工资不挂钩论文数:让高校教师考核回归教育本位

字体:

  要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就要把行政主导的评价机制改革为由专业同行进行的专业评价,更加关注教师的学术与教育能力。

  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在高校内部收入分配上,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

  “绩效工资不与论文数挂钩”,消息甫一曝出,就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毕竟,将论文数、专利数等直接跟绩效工资挂钩,根据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进行奖励,是不少高校的惯常做法。

  该做法一度被认为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出高水平论文的“管理办法”。但也应看到,这直接导致“唯论文”“唯专利”“唯项目”等问题频出,也把教师精力导向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申请课题搞经费,甚至由此成为“工分教授”“论文教授”“经费教授”,这无疑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甚至会因此偏废了教学工作。

  在此背景下,此次意见显然是抓住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害。不再“唯数量论”后,高校教师也就不用铆着劲“刷”论文数了。但不少人尤其是高校教师接下来关心的问题就是:不跟论文数量等挂钩后,该如何评价教师。

  直接按论文、经费、项目等评价教师绩效进行奖励,的确会催生急功近利的问题,但如果离开这些考评指标,也不免有以前数量评价会变为关系评价的担心——评价会更看人脉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是要回到“唯论文数”的老路上,而是要进一步改革当前高校的评价机制。

  以论文数、专利数等考评教师,根源在于行政主导的评价机制。在此机制下,行政部门会把学校重视的办学指标分到教师考评中。而一些高校近年来都把教师发表论文数,申请专利、项目数,作为重要的办学成就,层层传导下,这些指标最终也会被分解给教师。所以,就有了对教师考核着重看论文数量的情况。

  再者,由于考核部门对具体学科、专业并不了解,实行数量评价,简单看教师的论文数、专利数,似乎既方便操作,又公平可见。

  既然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要调整,与此相关的内容自然也要因“势”而变。比如,对论文的评价,要从看重“量”回归看重“质”;比如,让教学实践效果,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论文这块主要看数量,看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并不会关注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这就导致学术研究重量不重质,让相关考核沦为形式主义的同时,还滋生了论文代写、论文买卖等乱象。在不按数量评价后,就要看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这就需要专业同行对论文本身进行评价。而教学实践效果比重加大,也需要对此有专业评价体系。

  进一步言之,要推进教育、学术的管理与评价改革,把行政主导的评价机制改革为由专业同行进行的专业评价。而推进专业同行评价,就需要推进高校治理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要建立真正能进行教育与学术管理、评价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要由其制定针对教师的教育、学术评价标准,关注教师的教育、学术能力与教育、学术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高校机制改革与制度完善的重要努力方向。此次意见明确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相关改革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教师的考核,回归学术与教学本位,而远离形式主义。■ 社论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703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