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3/ 30 08:29:24
来源:广州日报

“一个人的车站”让善意靠站

字体:

  近日,“一个人的公交临停站点”获得刷屏式点赞。据媒体报道,在湖南常德,7岁的小千自幼监护缺失,唯一照顾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学就成了小千的难题。于是救助中心联合公交公司,在小千家门口设了临时停靠站,以保护他上下学。

  再细小的善意也值得鼓励。当地公交公司说,这是53年来首次为一个人设一个站点,可以说,算得上一次打破规则的“例外”。破例的对象,没有什么特殊身份,也不是出于利益关系,而是为了一个小学生和独自照顾他的外婆能等来一趟上学车。生活中常有这种小事,它既不非常紧急,也不非常重要,却让遇到的人很不方便。对于故事中的祖孙俩来说,天天打车、买车自驾都不现实,麻烦别人接送不仅欠下人情还可能伤害到孩子敏感的心,不送孩子去学校更是不行。

  为7岁孩子设站临停的故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共鸣,就在于公共服务“看见”了普通人生活细微处的窘迫。

  看见之后呢?不是要求规则让步,而是让规则意识与社会善意充分结合。当地没有“默许”公交司机破坏交通规则、擅自为小学生途中停车,也没有要求外婆“走流程”打申请来徒增实际困难,而是主动想好解决方案、把临停站牌送上门,润物无声地为群众减轻心理负担,免除现实窘迫。

  不仅看得见、想得到,还做得到、做得温暖。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平视视角,最为难得。

  一枝一叶总关情。随着基本公共服务的逐步完善,让人们烦心、忧心和揪心的,不见得总是什么大事,万家喜忧就体现在点滴小事上。做群众工作,就要从细微处着手,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做好事关群众的具体工作,就要既倡导规则意识,又彰显制度温度。

  一个人的公交临停站点,不应该就此“孤独”,社会需要更多切实满足群众需求“不过站”“不过夜”的良好典范。  (刘冉冉)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727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