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23 09:03:50
来源:解放日报

红色交响,艺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字体:

“《红旗颂》是‘国歌音符的延续’,就像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舒展,这面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上面也有我父亲的鲜血,泪水伴我写完了《红旗颂》。”这是今年91岁高龄的吕其明先生谈起《红旗颂》时所发出的肺腑之言。6月27日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作为上海爱乐乐团“红色交响”专场的开篇,青年指挥家赵晓欧指挥了吕其明先生的管弦乐《红旗颂》,嘹亮的小号前奏,瞬间将听众带回1949年开国大典升旗仪式那令人激动的时刻,也为音乐会奠定了宏大庄严的基调。此后,从朱践耳、王建中、刘念劬到龚天鹏,凝结了几代作曲家心血的“红色交响”接连响起,如此饱含深情和振奋人心。

接到《红旗颂》的创作任务时,吕其明才35岁。他的父亲吕惠生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在新中国诞生前不幸被捕遇害。因此,作曲家的创作中,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个人对烈士父亲的思念。《红旗颂》气势磅礴,又情感真挚,打动了一代代听众。50余年来,作曲家不断对《红旗颂》进行着修订与改编,本次音乐会演奏的就是最新的一个版本。有意思的是,正是上海爱乐乐团的前身上海电影乐团当年参与了《红旗颂》的首演。多年来,乐团无数次演出这一作品,就是对红色精神的致敬与弘扬。

时年35岁的朱践耳先生在留苏期间创作了《节日序曲》,作为毕业作品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莫斯科首演,并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从序曲式的场面性描写以及五升音调、浑厚多变的和声、多样的配器的音符中,已然显现出作曲家日后更具探索精神、先锋的音乐语汇。开篇,他并不模仿肖斯塔科维奇那种大三和弦的西方号角单旋律,而是展现中国唢呐齐鸣的气派,尾声处扩展了两倍的主题由铜管奏出。其间,小提琴与大提琴复调般的深情对话,抒情和气势磅礴的音符交织,至今听来依然充满时代性。

本场星广会上,两部协奏曲的上演引人注目。由王建中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红旗渠》,于1978年第八届“上海之春”音乐舞蹈专场上首演。乐曲以一段富有浓郁河南地方音调的旋律开始,钢琴进入后,豫西地区特有的变宫音到宫音的上行小二度动机贯穿全曲,一幅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劳作的音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一乐章极富豫味的主题,第二乐章钢琴敲击式的沉重音符,之后与弦乐一问一答的对话,第三乐章激昂的情感表达,最后竖琴与钢琴华彩交替,无不展现出音乐家对钢琴出神入化的运用以及对于民间音乐素材的巧妙的融合。当天钢琴家薛颖佳的演奏,显然可以听出他经过精心练习与细腻处理的过程,无论是第二乐章对过往深厚思绪的抒发,还是第三乐章类似戏曲垛板般孔武有力的战斗情景描绘,他都力图在华丽的技术表现和细腻的情感流露中寻找平衡,一曲弹完,获得满堂喝彩。这部非常钢琴化的鲜少演奏的作品,此次被上海爱乐乐团精选出来进行演绎,让我们得以领略到“黄河”之外,另一部中国优秀的钢琴协奏曲。

大提琴协奏曲《漫步——我走进庄严的一大会址》用旋律带着人们“漫步”一大会址。在本场音乐会上,刘念劬可谓承上启下的一代作曲家,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是他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部力作。作品的音乐主题“漫步”以及由此幻化出的英雄集结号主题,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及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寻真理的百年业绩,在漫步历史长河的思考中,作曲家将自己的沉思化作动力,既歌颂了早期开拓者们探寻真理的果敢与坚毅,又托物言志地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向往与追思,因此这也是第一部歌颂一大会址的器乐作品。作曲家说:“这首曲子,是我交给党的第一份入党报告,我想带大家感受的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一名青年最原本的初心,它是稚嫩的,也是真挚、动人的。”乐曲一开始由圆号奏出深沉的引子,烘托了一大会址神圣庄严的气氛。作曲家充分运用大提琴各种技巧,赋格段、复合节奏、穿插内声部的复调音型,足可窥见作曲家扎实的作曲功底。而在“漫步”的节奏音型中,引出独奏大提琴的内心独白,随后化作号角音调的主副部主题的叠置将气氛推向高潮。大提琴家吴敏喆的演奏时而深情,时而激情,在展开部一系列主题变奏、赋格等复杂作曲技巧的处理下,他与指挥、乐团的配合得心应手。《国际歌》的元素在行进的旋律中若隐若现,时而以支声形式衬托,时而又以全体强奏辉煌呈现,全曲最后结束在大提琴奏出的泛音上,给人以曲已尽意无穷的回味。

音乐会最后,上演了上海爱乐乐团“90后”驻团作曲家龚天鹏的《启航》,实现了一次难得的“40后”同“90后”并肩回望历史的合作。这是本场音乐会中最“年轻”的曲目,乐曲以年轻一代的视角和现代音乐语汇诠释了当代人对漫长革命历程的回顾和致敬。乐曲气势磅礴,我们可以听见古典主义、后浪漫主义与21世纪当代等多种风格并存。曾经的苦难与未来的曙光交汇,最后铜管乐与打击乐的交织更是将情绪推向高点,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民族复兴之光光芒四射,年轻人的朝气、大气、理想与深情尽在其中!

音乐具有时代特性,能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些作品,虽然诞生于不同年代,却都浸润着作曲家鲜活的生命激情和无限的创作灵感,情感真挚,具有时代感召力,红色基因在作曲家队伍中不断传承与延续。

【纠错】 【责任编辑:张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