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导    语Introduction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央行日前下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表达了这一监管思路。“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该征求意见稿,公众最为关心的,还是未来第三方账户将如何支付,网络支付安全性的提升是否会影响用户使用的便捷性?由此产生的种种成本将由谁来承担?这些针对互联网金融重要基础设施的监管措施将如何落实?

分享到:

新规直接目的是应对资金沉淀

央行本次新规,其直接目的是避免在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里沉淀太多的资金,从而控制监管者和支付机构自身都面临的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间接目的是使得部分支付机构账户体系的“隐形”清算结算功能弱化,转而被改造和纳入已经放开准入和逐渐规范的银行卡清算市场。[点击详细]

将加速第三方支付机构洗牌

专家认为,“去银行化”、“去银联化”以及“渠道化”的定位,让第三方支付更多的体现金融中介服务商的概念。下一步,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的优势,寻求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务之间的链条,成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对外触碰的无缝隙接口,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研发普惠金融产品时所依仗的基础力量。[点击详细]

重构网络支付行业格局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这样的机构,因为阿里和腾讯本身都拿到了民营银行牌照,大额支付的部分由银行去做,而小额支付的部分由支付机构来做,可以将原有的业务通过不同的牌照来实现。业内人士表示,《办法》的公布必将引发监管和支付机构之间的博弈进一步升级。[点击详细]

支付机构或向平台型公司转型

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初是一个大网关(通道),本质是银行存款的划转,交易信息仍由银行掌握,称不上什么革命,但给用户带来了便利性。但后期用户能在支付公司开设虚拟账户(相对银行账户而言),如果买卖双方都在支付公司开有账户,他们之间的结算就可以绕开银行和清算组织,打破了央行长期坚持的“支付-清算”二级体系。因此,央行此次重点整顿了支付公司虚拟账户的余额支付行为,主要整顿方式即为实施限额管理,意图是控制虚拟账户余额,严格资金总量管理。[点击详细]

余额宝、微信支付等功能和体验都将被打折

《办法》的发布,对一部分热衷于网购的网民造成了一定困扰。张兰(化名)说,“以前我比较排斥把钱放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上,对其安全性持怀疑态度。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发现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购物既方便又快捷,网络购物目前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但从《办法》一些条款可以看出,目前流行的余额宝、微信支付等功能和体验都将大打折扣。[点击详细]

监管和创新,永恒的博弈难题

安全和秩序,从来都是管制创新的不二理由。但创新,必然带来波动和破坏,蕴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三方支付“过顶传球”避开银行的清算系统,自成一套闭环,确实会滋生洗钱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对客户资金的保障也难言放心。这构成了监管的理由,对此业内业外均有共识。但另一方面,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创新,不要三年不管,一管管死。[点击详细]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