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一体化迅速破题,从江湖到庙堂,有关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体化并不是京津冀的单响,早先我国就有“珠玉”——长三角、珠三角在先,国外日本东京圈、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建设也是前辈。在此之际,我们将眼光投向其他地域,看看它们的“京津冀”是如何成长壮大起来的,看看这些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2月26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整整一个月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全省11个设区市的功能定位,其中确定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功能。与此同时,北京、天津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计划,亦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
  被称作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京津冀地区,在2014年春天迎来春天。[点击详细]
他山之石:国外篇

英国:逆城市化发展小城镇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日本、中国等国追求核心城市“大”时,英国伦敦城市群追求小城镇“小而精”。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高校等公共事业单位随后开始了迁移;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点击详细]

美国:自然发育产业分工

城市间分工协作是波士华城市群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纽约不仅为自己,而且为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从传媒到交通运输等重要的对外联系途径。华盛顿提供政治产品、政治庇护以及和政治政府相关的经济利益。波士顿主要为大家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技术、思想,其他中心城市更多侧重制造业。产业分工,一方面使各市专注于自己的强项与都市圈外的竞争者比试;另一方面各市互相支持,形成合力。[点击详细]

他山之石:国内篇

珠三角、长三角:互补性强

长三角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上海的工业辐射,国有企业的带动,江浙在经济战略层面上的开放推动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长三角城市群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城市层级体系的发展相对均衡,而雄厚的物质基础则是长三角城市群得以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但需要强调的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这点不可取。
  珠三角发展是通过香港的外贸、服务业的带动,形成强大的订单产业。现在反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它们的共同点是互补性很强。
  京津冀之间的互补性不明显。北京的服务业辐射主要是在城市内,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较小。天津的工业辐射也主要是对下辖区域的辐射,对河北的带动不大。北京是政治中心,天津是港口城市,在优势上河北无法与这两座城市比拟,这也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一定要强调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功能,这个非常重要。[点击详细]

可否攻玉?

一体化落实须防“三变”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一体化”这三个字,强调的是实现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因而,必须警惕“京津冀一体化”变“房地产化”,防止房价先行,炒作楼市;警惕“京津冀一体化”变“特大城市”,应尊重市场规律,走出“行政区”掣肘;警惕“京津冀一体化”变“各自为战”,找准各自城市定位,重在统筹协调发展。[点击详细]

珠玉在前,参照须谨慎

京津冀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区域之间发展如何协调,决不能拿国际城市案例(大东京、大纽约等)作为参照,而应从中国特殊的行政等级管理体制来看待。在中国,行政层级的级别决定了资源配置能力的高低,而GDP的地方本位主义决定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关系要大于合作关系。在我国的“城市群”里,大多是产业同构、同质和竞争的关系,包括发展得较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点击详细]

【责任编辑】陈玲
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一体化

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难推动的内因是大量优质资源和中央权力集中于北京;外因是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没能像长三角那样形成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梯形结构,而是以北京为圆心形成的圆柱形经济结构。因而,要充分结合市场手段推进京津冀的一体化进程。[点击详细]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