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闻专题
首 页 欧元观察 欧元手册 背景资料 欧元图库 新华网主页  经济频道

 


通向欧元的五大里程碑

  战后经济恢复之初,欧洲各国之间的货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各自都还有外汇业务。为了促进欧洲国家间的贸易,成立于1948年的、主要宗旨在于监督马歇尔计划执行情况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现经济合作组织的前身)的18个成员国,于1950年9月19日建立了欧洲支付联盟,通过国际清算银行,以共同商定的计算单位结算贸易,这个组织导致了货币的自由往来。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随着欧洲各国外汇市场的日益兴旺,欧洲货币协定取代了支付联盟。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当时的罗马条约把欧洲广泛的一体化作为共同体的目标,并规定在12年到15年的过渡期后建立关税同盟。

  1962年欧共体委员会迈出了货币融合的第一步。在关税同盟第二阶段的行动计划中,欧共体委员会提出建立广泛的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建议。但由于当时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受到冲击,欧共体各成员国并不想立即实现这一步骤。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危机后,当时的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尔纳再次发出欧洲货币融合的倡议。这个被后人称为“维尔纳计划”的方案要点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各成员国货币趋同直至确定一个固定汇率,货币储备集中,通过某种“欧洲联邦储备局”确定中心货币政策和对第三国的共同货币政策,最终实现建立统一货币。这些正是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基本思想。维尔纳计划被视为通向欧元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1971年3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到1980年分阶段实现货币联盟的原则性决议。

  第二个里程碑是欧洲汇率机制的出现。由于1971年的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以及接踵而至的石油大幅度涨价导致的通货膨胀,妨碍了上述决议的如期实施,各成员国逐渐放弃了与美元的固定联系,而任其自由浮动。1972年3月,欧共体部长会议确定成员国之间货币的浮动幅度最高为2.25%。但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机制未能保持下去,一些国家退出汇率机制,致使欧共体分裂为两个货币集团:以德国马克为中心包括荷比卢三国货币和丹麦克朗在内的硬通货集团,又称为“马克集团”;其它4个国家则任其货币自由浮动。

  1978年欧洲货币体系的诞生是第三个里程碑。由德法两国倡议的这个体系的目的是同美元脱钩,德国马克被确立为该体系的标准。其基本模式是上述的蛇形浮动幅度,即汇率的浮动幅度上下限各为2.25%,各成员国中央银行都有义务扶助弱币,如干预行动无效,各国则重新确定汇率。当时只对意大利网开一面,允许其浮动幅度上下可达到6%。与此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是欧洲货币政策的真正突破,因为其灵活性证明,它足以抵御外汇市场的风暴而生存下去。从这个体系诞生到冷战结束这段时期,国际环境对欧洲十分有利:外汇市场相对平静,原料价格低廉,工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欧共体内部经济政策的趋同过程也在这一阶段真正开始。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推动下,欧共体终于开始向统一货币的伟大目标进军了。

  1987年,欧共体通过了《统一的欧洲文件》,经济及货币联盟的目标以条约的形式庄严地确定下来。一年后,欧共体首脑会议委托当时的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为首的工作小组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德洛尔计划提出分3阶段创建货币联盟,一是资本自由流通,二是建立统一的货币局,第三步建立名符其实的货币联盟。德洛尔计划与当年的维尔纳计划一脉相承。它反映了欧共体已基本接受德国战后货币制度的特点:高度独立的中央银行,突出稳定的货币哲学,欧洲中央银行就是德国联邦银行的翻版,并选择了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作为其总部所在地。这是第四个里程碑。

  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成员国首脑聚会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庄严签署了《关于欧洲联盟的条约》,即后来常说的《马约》。这部条约确定了完成经济货币联盟建设的具体步骤。欧共体变成了欧盟,欧元取代了埃居。1999年1月1日,欧洲经货联盟开始了其第三阶段,各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最终锁定,欧洲中央银行接过确定货币政策的大权。明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铸币的正式流通,标志着经货联盟建设的完成。《马约》是欧元路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准确地说,欧元的诞生日是1999年1月1日,明年的1月1日只是其纸币和铸币正式流通的日子。

  德国的舆论说得好,当欧洲人都使用同一种货币之日,“我们是一家人”的感觉才会油然而生,而这种感觉正是建立政治联盟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人民日报》 (2001年06月08日第七版)

 

 
 

 

 

版权所有:新华网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
Copyright:http://www.xinhuanet.com/ 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