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度热播,回味的不仅仅是美得璀璨的食品,更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小人物的命运故事。有观众说,“舌尖2”让人看了,不再只是垂涎,还有了流泪的冲动。从他们的歌哭悲欢,去触摸时代脉搏。

    总有一部纪录片能让“吃货之国”泪流满面

           看片时,口水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仿佛不是生与死,而是吃的在电视屏幕里头,我在电视屏幕外头。无论任何时代,中国人都有两条基本价值——“民以食为天”和“家国同安”,历经千年不改。

            @神毛在线 :食物为灵魂,文化为脊梁,感情为纽带,技艺为传承,不黑不吹,请在晚上七点把新闻联播换为播出这个,央视就有救了。


  • 美食VS故事:在平凡中体验着值得回味的感动

    @一财项立平:今年的舌尖让人有更多思考,第二季一上来就融入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以美食为载体关注当下国人的生存状态,在平凡中体验着值得回味的感动。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过去的来处,带有一丝心酸的正能量!

    巨变中国仰视那些寻常身影

     一面,是山东煎饼、四川腊肉、陕西臊子面、东山小鲍鱼,还有大厦村萝卜饭、三门湾望潮儿、贵阳丝娃娃、珠海石斑鱼…另一面,是等待父母回家的苗族女孩李建英,为女儿变身超人的东海渔民杨世橹,一路奔波一路甜蜜的养蜂人夫妇…

    中华料理最美味的食材是个"情"字

      @邻家小师弟:比起第一季,这次人情味重了很多,看到四川夫妇一边携手做饭一边打情骂俏、贵州小女孩送别吃完饭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我感动得差点哭出来。联想到电影《食神》,周星驰以深情的“黯然销魂饭”打败谷德昭的“超级无敌海景佛跳墙”,仔细想来,中华料理最美味食材莫过于那个“情”字。

  • 朴素而震撼的故土情怀,让我们感觉若有所失

    @木鱼同学RYAN:看完舌尖2顿觉生活在大城市如此没有意思,第二部更精于对人们感情的拿捏和通过古老的味道传递出一种故土情怀,朴素而震撼。失落的文明和盲目追逐的现代人类,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最亲切的味道还是老家那个煎饼卷大葱

     @抚摸三下:最牛逼的特写——长竿放线抓鱼的爹;最质朴的镜头——拉风箱做面条的奶奶;最绝顶的吃货——爬几十米高树挖蜂蜜的青年;最心疼的感动——留手儿童眼泪向父母道别;最自信的事件——老来回乡的华人老太爷;最亲切的味道——还是俺们老家那个煎饼卷大葱。

    美食中蕴含的是民族美德

      @莉莉艾拉G:平凡而不平淡,朴实而不普通。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美食琳琅,还有其中蕴含的朴素,勤劳,执着,脚踏实地,近乎执念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底蕴。

  • 为什么我的嘴巴常流口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舌尖上的中国》貌似在介绍美食,其实是讲述关于食物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舌尖1”介绍松茸,而最为触动人的是卓玛那张为生活而焦虑的脸,她每天凌晨三点出门,走11个小时的山路去挖松茸,鲜美的食物背后是劳作的艰辛;片子介绍莲藕,而最为触动人的是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里挖藕,对于别人来说,莲藕是舌尖上的美味,对于挖藕人来说,这是“孩子上学的钱,盖房子的钱”。


           比如“舌尖1”介绍黄馍馍,而最为触动人的是老黄骑那么远的车去集市叫卖,以及他乐观向上的生活姿态……面对这些可触可感的平凡人,我们乐于将自己代入,面对带着阳光、雨露、泥土的食材,面对热腾腾的烧制,产生共鸣。由于自我的代入,美食不再神秘高端,它只是认真生活的结果,就在每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口舌之间。


           可以说,对食物的亲近,对劳作者的亲近,对食物背后人的情感的倾注、命运的关注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这种亲近需要爱,对食物的爱,更是对自然和劳动者的爱。这部片子是朴素的,真诚的,心怀爱意的,这份感情与我们形成共振,并因此明白,为什么我的嘴巴常流口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思客《看<舌尖>不只是流口水,还会流眼泪》,作者:廖保平

    [关于吃的段子]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吃的文化

           我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的文化: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靠长辈生活叫啃老;男人老是用女人的钱叫吃软饭;男女嫉妒叫吃醋;办事不力叫吃干饭。

    美国杂志上1967年版“舌尖上的中国”

           1967年美国《LIFE》杂志曾刊发了一组中国美食的照片,各色美食汇聚,可以说这是1967年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641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