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09 15:23:59
来源:新华网

王立祥:从心肺复苏国际化到本土化的重大转变

字体:

  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抢救心搏骤停患者起死回生主角的心肺复苏,是由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的指南引领,为我国心肺复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面对国际上关于心肺复苏指南逐渐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单纯的循证医学科学基础和未能改变心脏停搏患者总体存活率的现实,诸多国家学术团体开始思考心肺复苏的未来发展。

  近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举办的全国135个分支机构2020年度述职报告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报告了中国心肺复苏的重大进展——从国际CPR生存链到本土CPR生存环、从国际胸外按压CPR技术到本土腹部提压CPR技术、从国际1.0单一CPR培训模式到本土3.0防治救CPR培训模式,表明在人类生死攸关的心肺复苏领域,中国心肺复苏已经发生了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深刻转变。

  从国际CPR生存链到本土CPR生存环

  以美国心脏协会颁布的指南为代表,形成了以患者心搏骤停后依据不同时段采用的以救求生的救治链条——生存链。但无论是“从救到救”的流程不断优化〔院外心搏骤停(OHCA)和院内心搏骤停(IHCA)〕,还是“从救到救”的技术不断改进,纵观全球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我国心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左右,表明仅仅贯穿以“救”为主线的生存链尚有完善和发展的空间。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根据心搏骤停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围心搏骤停全周期考量,首次将心搏骤停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依期赋予“三预”方针(预防、预识、预警)、“三化”方法(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三生”方略(复生、超生、延生)的CPR内涵与外延,为人们改进生存链不能满足心搏骤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顺势将“三期”依次相连围绕成的CPR生存环亦呼之欲出。CPR生存环的产生是基于临床心搏骤停患者的需求反馈而得出的,根据心搏骤停患者不同阶段将心搏骤停关口前移以及后延,使“就救而救”的狭义CPR扩展至“由救治到防治”的广义CPR,构建CPR生命线闭环的循环之生存环。

  从国际胸外按压CPR技术到本土腹部提压CPR技术

  以胸部按压为主的国际心肺复苏一直延续至今,因实施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时除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限制外,在实施胸外按压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影响了CPR的成功率,如此种种,由我国王立祥教授团队研发、李静博士团队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途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应运而生。该项技术是通过吸盘吸附于心脏骤停患者中上腹部,由抢救者手持手柄,主动提拉与按压腹部,使腹腔内压力发生变化,驱动胸腹之间的膈肌上下移动产生的“腹泵”机制,继而改变胸腔内容积与胸腔内外压力梯度,发挥“胸泵”“心泵”“肺泵”多泵效应,增加心排血量的同时完成体外腹式呼吸,进而实现人工循环与呼吸并举的心肺复苏技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研究成果获“科创中国”先导技术生物医药领域的十项技术之一,荣登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在《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强调的高质量CPR包括快速、有力的按压;尽量减少按压中断;胸廓充分回弹;避免过度通气。但因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过程中胸肋骨骨折的发生率之高,不能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胸外按压的深度及胸廓充分回弹,故无法产生最佳的冠脉灌注压和通气,从而降低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质量。如何突破临床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这一瓶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就成为了人们的选择。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通过开放气道、体外人工呼吸、不间断人工循环、辅助体外除颤,为实现高质量CPR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1.0单一CPR培训模式到本土3.0防治救CPR培训模式

  以往我国心肺复苏培训多遵循美国AHA的心肺复苏标准,美国AHA心肺复苏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向施救者传授心肺复苏技能为主的就救而救国际1.0单一CPR培训模式。而这种以施救者技能为核心的心肺复苏培训,多停留在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后施以心肺复苏的阶段,这并不能满足被施救者整个心脏骤停全生命周期中的基本需求,导致整体心肺复苏生存率大打折扣。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等,首次颁布了《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出版了中国首部心肺复苏培训教程——《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教程》,以心脏骤停患者全生命周期考量,创建了“上防未心、中治欲心、下救已心”中国本土3.0防治救CPR培训模式。如期开展的“中国CPR培训导师班”这一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已成功举办百余期,形成了中国特色心肺复苏新型培训标准体系,贡献中国特色心肺复苏培训的东方智慧。

  专家简介

  王立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之名医荣誉称号

  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中华健康文化研究院院长

  腹部心肺复苏学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创建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心肺全民普及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31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