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06 09:21:48
来源:新华网

眼科专家谈糖尿病黄斑水肿:把握精准治疗时机 让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字体: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肖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俗称“糖网”)与糖尿病黄斑水肿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首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最担心的眼部并发症。据统计,我国每10位糖尿病人中,可能就有4名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它已经成为成年人排名第一位致盲性眼病,杀伤力巨大。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临床中发现患有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人数正逐年增加,糖尿病导致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应重视早期眼科筛查、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失明,把握精准治疗时机,挽救视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

  糖尿病黄斑水肿发病率高 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糖尿病并发症一直是无数患者的梦魇,我国有着数以亿计的庞大患病群体,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带来的健康威胁越来越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眼底水肿、出血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在这其中,影响视力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是眼睛里最重要的结构,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视网膜血管渗透性改变,进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会造成患者失明。”

  魏文斌介绍,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我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约为1.2亿人,平均每10人中就会约有一人患有糖尿病。而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视力,甚至有失明的风险。

  “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来说,其患有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魏文斌表示,无论是轻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是重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都是影响糖尿病病人视力健康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糖尿病人群失明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必须要花精力去关注糖尿病黄斑水肿,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给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视力损伤。”

  谈及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症状以及如何确诊,魏文斌表示,该疾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其进展是一个隐性且慢性的过程,但随着糖尿病的病程越来越长,患者发生糖尿病眼底改变的几率也就越来越大,发展至中后期除了视力减退以外,同时还会伴随一些其他的症状,如看东西变弯曲、变小、变暗等,此时糖尿病黄斑水肿对患者的视功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避免引起视网膜结构的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患者视功能将会难以恢复,导致失明。

  魏文斌建议,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定期检测眼健康,通过简单的眼底照相即可看出黄斑区有无渗出和水肿。如果发现异常的话,则需要进行视网膜断层扫描检查,该检查能精确诊断有无黄斑水肿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

  开展糖尿病黄斑水肿预防工作 早诊早治是关键

  一旦确诊患有糖尿病黄斑水肿,该如何治疗呢?

  魏文斌介绍,早发现、早诊断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非常关键。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患有糖尿病病程在10—15年的患者,都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以得了糖尿病就要终身进行眼睛的检查;而是如果确诊患有黄斑水肿,还需要进行视网膜断层扫描,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再进行治疗。

  “至于治疗方法和手段,目前国内外在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上已经达成了共识,第一线治疗方案是相关指南中推荐的眼内注射,此种方法能够改善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减少黄斑水肿的出现。”魏文斌说。

  此外,据了解,2020年,国内首个获批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治疗的抗VEGF类药物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液被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9年版)》。魏文斌介绍,抗新生血管药物的出现,在眼科疾病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很多眼科疾病如老年性黄斑病变、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等都和VEGF有这密切的关系,规律使用能够帮助患有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保持良好的视觉功能,维持良好疗效。

  作为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患者还应如何自我管理?对此魏文斌表示,无论是糖尿病黄斑水肿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其他并发症所造成的视力减退,归根结底还是要控制好血糖,有些病人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因此调整生活习惯是实现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魏文斌建议患者要规律的进行眼科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眼底病变进展,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如何预防糖尿病黄斑水肿,魏文斌介绍,从得糖尿病到发生糖尿病眼底病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有足够的时间来预防把血糖控制好。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糖尿病的眼眼底病变发生就会延缓。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视觉受损之前,没有视力障碍,但并不代表着眼底病变不发生发展。要明确患者糖尿病类型、目前病程,随着病程长短决定随访密度,及时采取一些干预措施,确保糖尿病病人终生“看得见”。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