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14 15:48:52
来源:东方网

海洋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字体:

  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人类已进入海洋经济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在距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区域,这里聚集了世界一半人口,世界贸易总值七成以上通过海运实现。作为全球海洋大国,中国对海洋经济的依赖程度则更甚。中国国务院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集装箱来自中国。以海洋产业为代表的蓝色经济正在成为拉动中国增长的新引擎。

  但另一方面,中国海洋产业却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高科技新兴产业正在发展但尚未成为支柱产业。此外,随着经济活动的加速,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日渐突出,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看来,所谓真正的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方面。在认知海洋并借助海洋高科技手段和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造福百姓生活,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潘新春此前担任原国家海洋局海域综合管理司司长、海域勘界办公室主任、海域审核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位,2015年组织创办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并兼任秘书长,现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致力于资助“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国际学术交流、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海洋科技普及、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部分专访实录。

  戈扬:您如何理解全球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海洋有哪些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潘新春: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由于陆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已进入深度开发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空间的时代既海洋经济时代,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及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扩大;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现代海洋产业迅速兴起,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

  此外,海洋作为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向地球供应了约70%的氧气,每年吸收二氧化碳数十亿吨,在地球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海独特的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无(寡)氧和无光照的生态环境中,孕育着丰富的深海生物资源,是巨大的深海生物基因宝库,这对研究生命起源、物种演变和人类生命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息息相关,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海洋污染等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联。

  戈扬:对于中国而言,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潘新春:尽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但我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中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中国已进入“十四五”规划的新阶段,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把中国市场建设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中国海洋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将继续发展。

  首先,中国海洋经济有良好基础。

  一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12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达到7.2%,高于同期经济平均增幅。2019年,海洋经济总量达到8.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海洋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结构不断优化。

  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油气、海洋船舶、海洋化工等为支柱的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以滨海旅游等为主导的海洋服务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为引领的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比例从2012年的44∶56调整为2019年的36∶64,人工鱼礁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海运量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全球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均占7个(含香港),拥有船队规模(含方便旗船)位居全球第三,占世界运力总量的13%。世界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近5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1%,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2%,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2791兆瓦,建成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8个。

  二是海洋经济布局优化,国际合作不断拓宽。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看,中国海洋经济从北到南,形成了三大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北部海洋经济区以港口物流、海洋船舶、海水淡化、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东部海洋经济区的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港口物流、海洋服务业等产业比较发达;南部海洋经济区成为海洋旅游、远洋渔业、海洋文化产业、水产品加工与养殖等产业的集聚区。

  2019年,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360亿元、26570亿元、36486亿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启新篇章,海洋经济“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海洋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涉海领域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批涉海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拓展了中国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

  “蛟龙”号、“深海勇士”“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以及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已具备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蓝鲸1号”成功在南海试采可燃冰,南极深冰芯钻探第一次试钻成功。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涉海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世界最长的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青岛董家口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等建成投产。完全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稳定发电并网运行超过17个月,百千瓦级波浪能装置能量转换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台实海况仪器设备供电温差能样机研制成功。全球首个基于多靶点协同机制的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海洋寡糖”971药物研制成功。

  四是海洋发展顶层设计逐步深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国家+地方”“综合+专项”涉海规划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层面相继制定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渔业、船舶、海工、港口、科技兴海等专项规划,出台了金融、产业等领域支持政策,每年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统计公报等。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山东、浙江、广东和福建、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深入推进,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启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支持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深层次、特色化的涉海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

  海洋空间管理和用途管制逐步加强,《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出台实施,国家和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出台,全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累计建立各级海洋保护区270余处,面积1200多万公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加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南海重点海域生态保护规划发布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52.17亿元。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并且正在加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以上可以看出,既有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又有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动力,还有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稳定环境,坚信中国海洋经济能又好又速发展。

  同时,中国海洋经济也面临着挑战。

  一是海洋开发利用层次总体不高,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对深海资源的认知和开发能力有限。

  二是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滨海湿地减少,海洋垃圾污染问题逐步显现,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海洋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海洋科技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自给率低,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是陆海统筹发展水平整体较低,陆海空间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等协调不够,区域流域海域环境整治与灾害防治协同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举措。强化海洋强国建设的制度供给,建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化研究论证,探索统筹陆海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加快涉海法律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配套制度和部门规章。

  二是融入重大战略,不断拓展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北部海洋经济区要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

  东部海洋经济区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和国际海事航运服务基地,提高江海联运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南部海洋经济区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密切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共建港口群;深入落实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举措,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密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战略对接。加强海洋开发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海上执法、搜救、海运保障、防灾减灾等水平。

  三是加速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海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促进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海洋港口,优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稳步建设大型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推进海运领域扩大开放,提升邮轮服务质量和效率。

  积极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拓展提升海洋旅游业,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提升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能力,建立海洋经济调查体系,制定和修订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四是强化用途管制,构建陆海一体保护利用新格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海岸带资源调查监测,制定实施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规划,以保护优先、集约利用为导向,统筹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海岸带空间功能划分和管控原则,优化海岸带开发保护利用格局,强化落实海岸带空间管控政策措施。

  严格保护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严守生态红线,强化整治修复,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积极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问题,提高重大海域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措施,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审批,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加强海岸线保护修复,优化近岸海域开发布局,科学控制开发强度,逐步构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海和谐。

  五是实施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重点发展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政策牵引、企业主体、应用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和技术装备支撑。尽快完成“蛟龙探海”“雪龙探极”“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等重大工程论证。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六是开展试点示范,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围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海洋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金融服务,加大涉海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海洋信息资源共享,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海洋资源开发,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等建设,鼓励结合各自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围绕重点方向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先行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引领示范。

  戈扬: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的海洋发展?

  潘新春:基金会自2015年成立至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为资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经济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海上丝路项目,主要内容包括资助指导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编制海洋空间规划,介绍中国外国企业去投资兴业发展海洋经济,帮助培训海洋管理人才、制定海洋治理制度、建设海洋管理信息系统等。

  到目前为止,基金会已与柬埔寨、泰国、斐济、孟加拉国、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等18个国家和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区域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第二,为推动国际海洋高技术企业来中国发展,设立了“聚集海洋高技术资源,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桥梁纽带项目,主要内容包括:联系蓝色经济国际联盟成员、世界知名商会、主流投资机构等与中国30多个大中沿海城市政府合作并参与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展;定向向世界发布《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信息》《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举办中外海洋经济高端论坛。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第三,设立了“聚焦海洋重大问题研究,助力海洋治理体系建设”咨询建议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研究、海洋空间规划和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体系研究、国内国际互相促进的海洋经济循环研究、扩大内需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海洋生态安全、海上丝路沿线海洋文化、东北亚海洋经济圈、联合国海洋法大国实践、公海法律制度、海洋权益与合作、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等。

  第四,设立了“捐建海洋图书馆,培养青少年人才”海洋育苗项目,现已在在全国偏远山区的38所中学捐建的海洋图书馆。利用海洋图书馆平台,开展了海洋知识竞赛(包括答题、绘画、手工、写作、演讲、表演等)、教师海洋教学演讲竞赛、海洋专家讲座、教师海洋知识培训、中学校长海洋教学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并对考上海洋院校海洋专业的学生给予一次性5000元人民币奖励;

  第五,设立了“守护美丽岸线,我们共同行动”生态建设项目,已连续4年于每年的9月中旬在全国沿海40多个城市同时举行全民净滩(活动内容包括海洋主题现场演出、主旨演讲、实物和图片展览、专家现场宣讲、志愿者捡拾岸滩垃圾、与游客交流等)活动,每次参加数十万人。还开展了福建大屿山海岛和宁德海域的生态修复。

  以上可知,基金会的工作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570112732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