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4/ 26 00:03:11
来源:新华社

这条江,浓缩山水中国

字体:

  桂林山水甲天下,世人皆知。漓江就是这片山水之“魂”。

  作为中国山水的靓丽名片,漓江流域总面积1.2万余平方公里。流域内有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风景名胜区等14处自然保护地。

  这是在广西阳朔县兴坪镇拍摄的漓江风光(2020年5月19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程中,桂林市全面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谋求发展。今日漓江,自然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甲天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春日的“漓江之源”猫儿山草木葱茏,山涧溪流潺潺。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就在猫儿山地区,漓江的生态保护和开放发展文章也就此起笔。

  从漓江源头兴安县到尾段平乐县三江口,一幅幅山水画卷缓缓铺开。河岸青峰林立,河水清澈透亮,游船、排筏秩序井然。沿岸村庄翠竹婆娑,一栋栋桂北特色民居掩映其间。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代表团,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到广西、到桂林的情景。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纯净优良的生态环境,饿了在街边吃一碗桂林米粉,都给他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

  阳朔县兴坪镇漓江景色(2018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然而,漓江的生态保护也历经曲折。

  漓江流域生活着近350万人,当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粗放发展观念等影响,漓江流域曾出现乱挖、乱建、乱养等行为,鱼餐馆泛滥,禽畜养殖污水直排,漓江风景名胜区内采石场十余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牢记党中央的殷殷嘱托,践行新发展理念,把以保护漓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生态立市成为发展共识。

  污水治理工程、防洪补水工程、岸线修复生态景观工程、洲岛修复工程、码头建设与提升改造工程、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等漓江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构建了漓江生态保护新格局。

  制度“篱笆”同样越扎越紧。《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年)》《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文件相继出台,给漓江流域生态建设贴上了一道道“护身符”。

  游客在阳朔县一家民宿的阳台上喝茶聊天(2020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在漓江流域,环境治理行动持续展开。漓江两岸采石场全部关停,非法采砂窝点全部捣毁,生态修复工作广泛铺开;漓江城市段洲岛鱼餐馆全面拆除,污水直排得到有效遏制;流域划定禁养区,关停上千家养殖场……

  许多群众从漓江变美中受益,不少贫困村靠着绿色经济脱贫摘帽。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村民从传统的林木加工业,转身投入到中草药种植、特色旅游等生态产业之中。

  20元人民币背面的风光图,就是漓江兴坪段的景象。经过重拳整治,昔日美景重现眼前。

  在保护前提下,漓江流域生态文章越做越活,生态产业、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2019年11月11日,游客在阳朔西街品尝小吃。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坐落在漓江边的西街是阳朔县的步行街,有1400多年历史。夜幕降临,阳朔西街游人熙攘。

  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街巷,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里交融汇集,宛如“地球村”。

  阳朔县兴坪镇拍摄的漓江风光(2018年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乘着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东风,桂林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以漓江为轴线整合挖掘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文化+”,漓江跻身“中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还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文字:卢羡婷、徐海涛

  视频:覃广华、梁舜(部分素材由桂林市委宣传部、阳朔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广西分社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徐海知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37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