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 26 15:14:19
来源:新华网

在这里,我们触摸宁夏工业历史

字体:

  新华社银川7月26日电 题:在这里,我们触摸宁夏工业历史

  新华社记者于瑶、刘海

  具有60年历史的大武口洗煤厂,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焦煤洗选加工企业。5年前,大武口洗煤厂关停,往日的火热逐渐沉寂。

  闲置的老矿区、老工厂也是别样的资源,当地通过多元化保护和利用,建设了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

  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广场中央的矿工雕像。新华社记者刘海 摄

  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石嘴山被称为宁夏工业的“摇篮”。在建立煤炭基地和三线建设过程中,全国各地20多万建设者来到这里,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土地上快速建成9个年产200万吨以上煤矿的矿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

  20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技术人员在贺兰山脚下的荒滩戈壁作业。(大武口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2020年9月,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遗址公园划分了六大功能区:火车主题体验区、竞技体验区、综合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寻忆科普区和水上乐园区。

  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内的时光廊道。新华社记者刘海 摄

  “1951年,203人,我们来自北京,在贺兰山脚下开展建设准备,吹响了开发建设的集结号”“1956年,12135人,我们来自陕西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在石嘴山拓荒安家”……在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东边的一处廊道,清晰地记载着石嘴山的发展脉络。

  为纪念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和汗水的老一辈建设者,展示那段辉煌的工业历史,在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内,建设了宁夏工业纪念馆。

  宁夏工业纪念馆一号展厅的雕塑。新华社记者刘海 摄

  “宁夏工业纪念馆依托洗煤厂原有的3个浓缩机房改造建设,并以时间轴划分为3个展厅。”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高文静说,一号展厅讲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艰苦环境和早期矿区及工业建设情况;二号展厅讲述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宁夏工业发展给城市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三号展厅讲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宁夏工业多元化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师傅正在给学徒工介绍新设备。(资料照片,大武口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在一号展厅,记者看到一处标有“地窝子”的模型。“矿区刚建设的时候,石嘴山还是一个仅有3000多人的小集镇,周边都是荒漠沙滩,没有电厂,不通铁路,环境十分恶劣。”高文静说,开拓者在山坡上挖“地窝子”,用于办公和居住,完成了勘测地形、寻找水源的任务,绘制了建设石嘴山矿区的第一张蓝图。

  在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里,摆放了一些大武口洗煤厂生产时用过的老物件。比如,最大翻转角度可达175度的翻车机,在当时承载着将火车皮上的煤炭翻转下来的重任。

  用废旧零件拼装成的矿工乐队。(大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广场一侧的道路上,有一处工业景观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用废旧零件拼装成的一支融入了重金属摇滚风格的矿工乐队。

  地下输煤廊道是这个工业遗址公园最神秘的区域。当时优质的太西煤从火车上卸载下来,通过这条长150米的传送带送往煤炭洗选加工车间。廊道里,柔和的光影诉说着工业记忆。

  图为地下输煤廊道。(大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石嘴山有27处工业遗迹,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三线精神”不仅成为石嘴山的“城市胎记”,也支撑着这座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发展。

  策划/编辑:金小茜

  文字/视频记者:于瑶、刘海

  海报摄影:王鹏

  海报制作:卢哲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869112769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