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食品“上山下乡”要不得

2015.03.17/vol.75

当城市的食品安全逐渐得到重视时,农村食品市场的秩序和安全问题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农村市场因消费水平低,居民自我保护能力相对弱,一些问题食品开始“上山下乡”转移至农村,使得农村市场成为了问题食品的销售“集散地”。

分享到:
头图

        “春节期间,晚辈们来家里串门拿来了很多礼品,打开一看,大多数是山寨货,都是在附近集市和村里的小卖部购买的。”这些山寨礼品让明水县育林乡某村的单先生哭笑不得。单先生说,每年春节前后,村里的小卖部生意就会特别好,其中要属啤酒、饮料、水果和糖果等商品最为畅销,是村民的送礼首选。如五十元左右可买一箱饮料和一箱水果两件套,百元左右可买三四件礼品盒,乍一看很是上档次,不过仔细一看,问题就大了。比如外观特别像雪碧饮料的,其实写的是“雲碧”,貌似“大白兔”奶糖的其实是“大白鹤”奶糖。

        在食品批发市场及农村学校周边,常见一些单价低于1元的食品在售,并被人们称作“五毛食品”,也就是廉价食品。记者近日走访山东、河南等地农村发现,廉价问题食品泛滥横行: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大牌的山寨食品,添加剂“任性”添加,样样让人触目惊心。山东省食药监局13日公布了近期对山东六市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食品店抽检的“五毛食品”抽检结果,检验样品包括方便食品、糖果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等品种。149个批次样品的合格率为88.6%,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超标。河南豫东地区一名小食品从业者告诉记者,除了面粉、食用油和辣椒,这些食品大量使用各类调味料和添加剂,完全是人为操作。“想达到什么口味,跟着感觉走。”

        记者多次在宁夏一些农村小卖部走访看到,其出售的一些商品生产厂家虽然是正规厂家,但仔细一看保质期,一些产品已过期一两个月。过期食品即便在口感上差别不大,也潜藏着微生物超标等诸多健康隐患。

        不得不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的泛滥,根本原因就在于那里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和不毛之地。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农村消费者都是“傻子”,而是因为监管部门在穷乡僻壤常年“玩失踪”。当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倾销地,巨大的中间利润必然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让农村消费者除假货之外几乎没有真货可买,逃无可逃防不胜防。要杜绝农村市场寻常可见的假冒伪劣,最关键的就是监管部门要引起重视,建立常态化机制,下决心去治理。

        在农村,不少农民对维权的途径、流程不清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由于鉴别能力欠缺,往往出现关键凭证缺失,维权缺少“抓手”。农村不是问题食品的“法外之地”,监管困难不能成为放松监管的理由,只有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无处可卖,才能保障亿万农村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虽然规范农村食品市场存在这些客观上的不利因素,但这也不足以让农村成为劣质食品的法外之地。只有强化常态化执法,巩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点、盲点,变集中严打为时时严打、处处严打,才能让劣质食品在农村没有市场,让违法违规者没有生存的土壤。

        责任若缺失,那就没人做事了;监督要是薄弱的话,工作也就没有了压力;供应若无序,要从源头上治理食品安全就很难。只有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群众动员的方式,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民生利益无小事”,因此,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但要到市场、小食店里进行监管,还要从农村的家庭、生产环节上进行监管。同时,还要深入到农村、家庭当中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强化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及时处理掉过期、变质的食品,规范农副产品安全生产环节,从源头上堵绝,才能真正确保食品的安全。

微关联 +

近年来,政府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山寨食品”退缩至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以至于农民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过去,我在卫生部工作的时候负责食药,当时感觉农村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现在在一些地方推进了综合执法,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

微调查 +

微评论 +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观中国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