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2版

耒阳方田驿怀杜甫

2024-05-17 15:39:0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2版

  甘建华

  方田驿位于湖南耒阳市新市镇渠塘八组,离我所居衡阳市区七十余公里,乃杜甫当年南游落难、诗词绝响之处。耒水在此九曲十八弯,这里曾是连接湘中与岭南的驿站,迄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街古巷。

  前几天,我与衡阳一批诗人、画家来到方田驿,瞻拜诗圣杜甫的雕像和诗碑,并朗诵杜诗。

  许多人很奇怪,杜甫缘何流落湖湘,最终殁葬于耒阳?事因安史之乱伊始,杜甫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生活。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后,他再三思忖,只得离开成都浣花溪,投靠青年时代的好友韦之晋。其时韦之晋任衡州剌史,舅父崔伟在相邻的郴州任录事参军,故而有了前往湖南投亲访友之行。

  大历四年(769年)早春二月,杜甫携家人自长江入洞庭,经岳阳,过潭州(今长沙)。清明节后,逆水南行,一路感发,写了近二十首诗。来到衡山县城,望着南岳连绵起伏的峰峦,以一首《望岳》(其三)描绘祝融峰的壮丽与雄奇。又去拜访陆县令,看到兵荒马乱的年月,小小的衡山县城居然有一个宽敞、能容纳百余名学生的学堂,遥想昔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心里格外欣慰,挥笔写下《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一诗,赞扬陆县令兴办儒学功德无量。

  紧赶慢赶到了衡州府城,孰料韦之晋前不久改任潭州刺史,二人在湘江途中失之交臂。正在街头徘徊无计,忽一抬头,见一队人马威仪喧嚣而来,却是京中旧识王孙李勉,前往广州出任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老友异乡相逢,自然格外亲切。杜甫随李勉来到衡州判官郭受府中,欢宴自然不在话下。临别时,杜甫写下《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一诗,李勉则嘱托郭受照顾病中的杜甫。杜甫后来写了一首《酬郭十五判官》,郭受回赠《杜员外垂示诗因作此寄上》,这也是衡阳人对杜诗的第一次评价。自此迄今,湖湘评杜诗者无出其右,诗曰:“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松醪酒熟旁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操。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稍稍病愈,杜甫乘船奔返潭州,没料到韦之晋不寿,悲伤的杜甫打算北归故乡。由于没有盘缠,为了养家糊口,只得系舟潭州城外青枫浦,拖着老弱多病之躯,时常到岸上渔市摆摊卖药维持生计。

  翌年四月(770年),湖南兵马使臧玠杀害湖南观察使崔瓘,占据潭州作乱,杜甫全家只得逃回衡州。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逃难,《入衡州》《白马》《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等诗,叙述了动乱的发生、全家奔波劳碌以及各郡联合讨伐臧玠的过程。《逃难》一诗更是总结了十余年来的各种苦楚,也为自己的命运做了一个不祥的预测:“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羁衡期间,杜甫留下《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这两首是著名的思乡之诗,历代诗家对其推崇备致。

  杜甫离开衡州,买舟改溯耒水往郴州,行至耒阳县境时,恰遇耒水暴涨,不得不停泊在方田驿。这里离耒阳县城陆路还有四十里,在此连续多日得不到食物,全家几乎快要饿死。幸亏耒阳聂县令闻悉后,一面写信问候,一面派人送来牛肉和白酒,才使一家人得救。杜甫十分感激,即赋《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一诗以示答谢,“此诗盖公之绝笔矣”(宋赵次公《杜诗先后并解》)。诗曰:“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渺。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昨见狄相孙,许公人伦表。前朝翰林后,屈迹县邑小。知我碍湍涛,半旬获浩溔。麾下杀元戎,湖边有飞旐。孤舟增郁郁,僻路殊悄悄。侧惊猿猱捷,仰羡鹳鹤矫。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醥。人非西谕蜀,兴在北坑赵。方行郴岸静,未话长沙扰。崔师乞已至,澧卒用矜少。问罪消息真,开颜憩亭沼。”

  由于空腹饮酒,也可能食物变质,再加上“他还有糖尿病和肺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关于杜甫》),59岁的杜甫就此谢世。最先指明其殁葬耒阳的戎昱,与杜甫是同时代诗人,《耒阳溪夜行》题下注明“为伤杜甫作”。其后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杜甫去世35年后,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自广东连州量移湖北江陵,由郴江转耒水至耒阳县城,闻悉杜甫客死于此,登岸拜谒其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流传甚广,其中一则云:“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后来的新旧《唐书·杜甫传》均从其说。清代钱谦益《钱注杜诗》引王彦辅《尘史》云:“世言子美卒于衡之耒阳。”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亦称杜甫“乱后僻居西川,死于耒阳”。郭沫若晚年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虽对杜甫持贬抑态度,但也说“杜甫死于牛酒是毫无可疑的”,并且断定其就地葬于耒阳。

  杜甫归葬具体处所,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杜甫)其坟在(耒阳)县北二里”,明嘉靖《衡州府志》载“唐杜甫葬耒阳”,清康熙《衡州府志》载“杜甫墓在耒阳县治北郊耒江左畔洞阳观之西(今耒阳市一中校园)”。据郭沫若考证,此墓为杜甫真墓,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墓前立有1940年5月薛岳撰《重修杜公墓碑记》。墓后两块石凳乃古碑刻,一块落款已剥蚀不可辨,另一块一印为“西崖”字样,当为明代宰相茶陵李东阳(号西崖、西涯)。杜甫墓周围原有杜甫堂、杜公像、杜公书院石碑、古墓石碑座等文物古迹,可惜“文革”期间被毁。

  三年前,耒阳市在方田驿建立松林驿站,并在河边新砌颇有气势的码头,在河岸树立一尊大理石杜甫雕像,前面泐石铭刻其当年在此留下的绝响诗作,旁边还有望甫亭,并准备兴建杜工部驿馆。正是油菜花开尾季,紫荆烂漫,桃花灿然,我等后生小子徜徉其间,深佩诗圣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感。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