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探游:青春脚步追寻中华文明

2024-05-21 11:55:0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5月19日,游客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景区游玩拍照。近年来,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新宠。在古城西安,汉服爱好者们精心打扮,在大街小巷拍照“打卡”,乐享古风新韵。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0日电(记者贺书琛 刘岚涛 马欣然 贾稀荃)八个人、八匹马、八天、209公里——这些数字记录了今年4月蒙古族青年吉布呼嘎一行,沿着革命时期牧民代表团三赴延安的路线,自发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骑马重走延安路的故事。

  乌审旗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是吉布呼嘎一行的出发地,这里分布着很多革命时期办公旧址。“正是在这里,我了解到革命时期的故事,萌生了重回延安的想法。”吉布呼嘎说。

  沿路上,他们经历了迷路、陷在泥潭等重重困难,白天骑行夜间扎帐篷休息,终于抵达80多年前牧民心中的向往地,“更加真切了解了牧民当年三赴延安路途的艰辛和坚定决心”。

  追寻革命故事,踏着历史蹄印,复刻一场青春理想的“奔赴”……如今,红色旅游已成为青年出游常见选项。途牛旅游网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该时段参与红色旅游的用户中,26岁至35岁用户占30%,8岁至25岁用户占20%。

  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贯穿整个5月。围绕“畅游中国,幸福生活”主题,各地正推出各类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而青年的足迹也在沿着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脉络不断向前追寻。

  漫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景区,街道两旁一排排路灯都挂有鱼灯模型,古装小伙正拉着满载鱼灯的手推车行走,叫卖声此起彼伏;城墙上的咖啡馆中,青年徽剧演员正登台献唱,头顶上方红彤彤的鱼灯琳琅满目……

  在景区“大鱼神灯”文创店内,从长度不等的竹扎纸糊的手工鱼灯,到鱼灯形状的抱枕、手机支架、马克杯……200多款鱼灯文创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挑选心仪的伴手礼。寓意年年有余、喜庆祥和的鱼灯元素与青年人碰撞出无限火花,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新融合新玩法陆续解锁,文旅消费的活力热力充分涌流。

  在景区内的非遗鱼灯体验馆,几位“95后”小伙不时低头和游客讲解描鱼细节,他们大学毕业后便回乡就业端起了“文旅饭”。

  “去年9月开业以来,日均客流量在200人左右,来店的尝鲜人群以亲子和青年人为主,每逢节假日便供不应求。”鱼灯工坊店员张凯哥说,作为青年从业者的他们,在非遗文化创新传承中看到了文旅产业的无限可能。

  穿戴传统服饰,在城市、乡野间,留下靓丽的风景线;路过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的兰亭景区,回想学生时期背诵的《兰亭集序》,离开时买一块《兰亭集序》镇纸作为收藏……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结果,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饱受青年关注,92.7%的受访青年认为旅游是认识祖国山河、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

  “年轻人已兼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偏好和理性认同。”安徽省文旅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乐说。

  年轻人沉浸式享受“在路上”,同时又通过图文、短视频等独具青春创意的方式在互联网讲述自己在旅游中的体验与收获。互联网上的这些“社交游记”,让他们增进交流的同时,也有了探索更多祖国河山的欲望。

  淄博烧烤,“尔滨”文旅,甘肃天水麻辣烫;“逛展集章”“老街walk”“国潮文创”“自驾户外”等一系列互联网文旅热词,彰显我国青年自信、创新、活力等文旅消费特点。

  从“非遗+旅游”到“文创+旅游”,再到“AI+旅游”,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他们擅长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等元素与旅游市场相结合进行创新表达,不断开拓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领域,也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展”日前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开展,共展出青铜器、陶器、漆器等221件文物,其中尤以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引人关注。博物馆门口排起近百米的蜿蜒长队,顶着烈日等待的队伍里就有很多青年面孔。

  “不用辗转千里就能看到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感动中有自豪。”28岁的刘斌一大早赶到博物馆,就为一睹三星堆文物的真容。

  刘斌是一位历史展览的“重度爱好者”。如今已成为呼和浩特博物馆预备讲解员的他,期待通过讲述探寻博大中华文明背后的更多故事。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