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中国式XX”善意放大中国问题 折射国人自省状态

2012年11月02日 08:29:08
来源: 山东商报
【字号: 】【打印
【纠错】

“中国式XX”善意放大中国问题折射国人自省状态

  缺乏亲情滋润的以房养老并不“中国”

  “中国式XX”不乏自嘲——

  被善意放大的中国问题

  这么多的“中国式”,不乏揶揄,不乏自嘲,甚至不乏刻意的放大。一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所言,不管怎样,“中国式”现象成为网络热点总体而言是件好事……而这种国人以调侃心态进行自我反省的现象,甚至可被视为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背离的传统——很多“中国式”,一点都不中国

  传统文化要求对孩子不溺爱,“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但是看看手里拿着零食,焦急张望的家长们,哪里还有一点中国式的样子对于“中国式”这个概念,很多人觉得应该慎重。原因就在于,它,往往是对个别事件的概括,不具备普遍性。但是,多数专家认为,这里的“中国”,显然不是地域意义上的,而是文化特质上的。也许,这可能是对这些频繁出现的词组一种更为贴近的解释。

  拿养老来说,当下,“中国式养老”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老人生活的保障、空巢独居的安全,在老龄化到来的时候,这些已无法回避。于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房养老、收益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种招式频频出现。但是无论怎么变,亲情养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而很多当下的一些探讨中,却忽略了亲子之间这种在赡养问题上的天然默契。

  这种忽略很致命,把“以房养老”作为一种合乎国情、有着中国特色的创意来推崇,这样的“中国式”真的很中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里面没有照顾到真正的中国人的价值。事实证明,在中国的土地上,缺失了亲情的滋润,任何形式的养老都是形式。来自孩子的照顾,对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适应、幸福感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美德就是尊老敬老行孝道,中国人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提倡“乌鸦反哺”“羔羊跪乳”。24孝故事至今仍是很多高档社区墙上的壁画。因此,在多数人心里,颐养天年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养儿防老”为核心的亲情依赖,不可一日断绝。今年重阳节前夕,山东省一家民营企业向6500名员工的父母发放了138万元“孝工资”,引来叫好声一片,这是不是“中国式”的回归呢?说起家庭伦理,目前被热炒的“中国式接孩子”其实也有悖于中国传统的“教养之道”。

  传统文化要求对孩子不溺爱,“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但是看看手里拿着零食,焦急张望的家长们,哪里还有一点中国式的样子。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式,哪样的中国式最值得传承?这样的问题需要辨析。现在所谓的一些“中国式”,可能只是一个问题提出的方式,而不是中国文化的必然。

  比较的错觉——冠名“中国式”,不见得就比国外糟

  我们更愿意相信,人们乐于用“中国式”进行即兴定性,更多是出于一种焦虑,出于一种不回避问题的善意,而不是出于“洋月亮”的媚外心态。

  每逢雨季来临,面对包括首都在内的各大城市的一片泽国,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动用比较思维来奚落不给力的“中国式排水系统”。当一个曾经号称能抵御“百年一遇大规模降水”的地下管道,被一场十年一遇的暴雨冲的七零八落时,巴黎、伦敦的下水道,甚至青岛现在仍用的德国殖民者修筑的下水道,就会被时时提及。

  有专业人士分析,和欧洲国家比较下水道,中国不占优势。因为从气候上看,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下,一般不会有特别出格的灾难性降雨。言外之意,欧洲国家城市很少被淹,不是因为下水道好,而是降雨温和。想想也是,看看这几天飓风“桑迪”让美国纽约等城市“水漫金山”,甚至出现了“后天”的末日景象。这时候,是不是要敲打一下纽约市长:你怎么搞的?

  我们更愿意相信,人们乐于用“中国式”进行即兴定性,更多是出于一种焦虑,出于一种不回避问题的善意,而不是出于“洋月亮”的媚外心态。

  最近,《半岛晨报》 报道,大连市今年新增的部分新式果皮箱和垃圾桶丢失、损坏现象严重,有的被市民搬回家腌咸菜。人们质疑:中国人素质怎么这么差!但如果看看国外的都市类报纸,城市设施被人为损坏,被盗窃也并不少见。所以,既然是“全球性”问题,就没有民族自尊心受挫的必要了。

  不过,还是想提醒诸位,问题,只要存在,不管是不是中国独有,都要有解决的诚意。毕竟,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为国家挣面子,而是让中国人活的幸福。想必“中国式选美”的闹剧与困局大家都见识过了。

  今年8月6日,一张“2012世界比基尼小姐中国大赛湖北赛区前三名”的照片,在网络上爆红。有网友调侃:“这张照片再度证明:选美比赛的评委系统,已经彻底瘫痪了!”中国每年举办的各种选美活动数不胜数,但像今年这样引起各界热议却很少见,原因在于,很多被选出的冠亚季军和大众审美相去甚远,甚至被讥为“选丑”。进而,选美过程的公开公正遭到质疑。

  不过据说,争议在各国的选美中是很普遍的。说“选美、八卦、非议,三位一体”,可能就是选美现象的普遍概括。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称:“也许,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议论的中国,都是另一个国家。”

  途径的对应——每个“中国式”,都需要一个解决公式

  无疑,中国志愿者群体,中国慈善组织,迫切需要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找到了它,就算找到了解决慈善问题的公式。相信到那个时候,困境得到扭转的,不只是中国红十字会,而是整个“中国式慈善”。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中国式”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追问,而对着一个个问题答案的前面,也都对应着一个个摆脱不掉的“解决公式”。重阳节前后,合肥市多所老年公寓出现了“爱心扎堆”,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洗了七次脚。管理者一脸苦笑:爱心需要均分一下,平时也有就好了。在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中国式慈善爱。

  专业志愿组织惠泽人的创办人之一翟雁进入这个行业与她当年的一件事情有关:1989年,在深圳的火车站,翟雁因为女儿磕破了腿却寻不到帮助而焦急。这时,一对香港老夫妇递给她一个创可贴,从他们真诚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令她至今感激的温暖。于是,翟雁立志要在内地一片空白的志愿服务中有所建树。当时她还认为:慈善就是做好人好事。但后来,事业的发展告诉她: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志愿者服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理念文化、知识体系、服务技术,乃至志愿者的组织、管理、风险防范等随时都可能会成为短板,没有一个全套的支撑体系,就没有真正的慈善。一个老人在重阳节被洗脚七次,就是专业志愿服务、慈善缺失的一个缩影。

  无疑,中国志愿者群体,中国慈善组织,迫切需要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找到了它,就算找到了解决慈善问题的公式。相信到那个时候,困境得到扭转的,不只是中国红十字会,而是整个“中国式慈善”。

  理性的夸大——“中国式”与文化自觉的穿插前进

  毋庸置疑。在一个白酒盛行的国度,人们没有因为治理酒驾坏了酒兴而心存抱怨。这就是一种民意向善性的靠拢。

  对于愈演愈烈的“中国式”现象,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有言——

  不管怎么样,“中国式”现象成为网络热点总体而言是一件好事……而这种中国人以调侃的心态进行自我反省的现象,甚至可被视为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也许,问题与进步的穿插,也是一种“中国式”。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发现,乱象和积极因子总是相互纠缠,实现着社会的盘旋式上升。

  是为辩证。

  以我们近在眼前的“中国式排队”、“中国式假期”等为例,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有关部门的积极、快捷应对。

  醉驾,现在是一个被公认为治理最为有效的现象。无论从对于酒桌文化的冲击,还是对于政府效率的提升,治理酒驾的积极意义就摆在了那里。毋庸置疑。在一个白酒盛行的国度,人们没有因为治理酒驾坏了酒兴而心存抱怨。这就是一种民意向善性的靠拢。

  在交通安全的治理中,针对“中国式号牌”的招摇过市,交通部门建议广大驾驶员尽快拆除包括可拆卸式号牌框、个性化号牌框在内的非标准号牌框。而日前石家庄祭出“群体性闯红灯处罚前三名”的举措,被网友讽为“神策”。那么,同样是针对交通安全,为什么两个措施在遭遇民意时,“待遇”不一样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之外,还有一个可行性的配合。

  不过,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很多问题,文化自觉是解决的前件。在不存在文化和心理障碍的前提下,只要制度到位、管控合理,很多事情也不是不能解决。

  媒体评论人邓海建说:中国人的问题,不只是素养问题。在这个瞬息万变又惶惑犹疑的转型期,高流通、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体制机制的转身与调整,都可能衍生或放大一些中国式“瑕疵”。

  有这句话做铺垫,也许,我们会看到:参加美国高考仅7%中国考生“及格”,也许只是中国教育的阶段性问题;怀孕8个月的赵女士被多家医院拒绝收治,仅是医疗制度目前的变种;双节八天长假“待在家里看人山人海”只是一种国民休息权利暂时幽闭所致;而那些“自主性坠亡”的新词们更只是法规建设中的一时苍白。(记者 肖明君)

分享到:
( 编辑: 苏影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