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之后更要民富 收入倍增目标如何实现?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事关百姓收入,关乎生活质量,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热切关注和讨论。收入倍增是目标,但谁该增、谁该减?怎样增才公平?如何实现翻番目标?怎样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8日上午公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表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是十八大报告中唯一的量化指标,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他们认为,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的计划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只要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党的十八大为国家发展进步描绘了新的蓝图,民众对十八大的关注透露出对未来十年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目标,在中国民生改善步调中,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成为昨天最热关注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是党中央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更新更具体的描述。从最初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十七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这次大会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全面小康社会的量化表述越来越具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有国家的总量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万亿元,又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从“人均G D P”到“人均收入”的改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核心观点】
观点一:实实在在的“倍增”
人均收入倍增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明确表示,“收入翻番”的收入,应是指实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它是指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险费等税费后的收入。说白了,就是居民能自由支配使用的收入。“翻番”应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在现有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你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刘尚希说。>>>详细
观点二:切实可行的“倍增”
据测算,只要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双倍增就可实现
离“交卷”只有8年时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认为,这一目标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3%,今后9年年均增长7%就可实现翻一番,比较符合实际,增速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详细
观点三:民富优先的“倍增”
在GDP翻番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政策取向,居民收入应该不止翻一番
事实上,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居民收入水平已经实现了翻番。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与同一时期GDP年均10.2%的增速相比仍有一些差距。经济增速持续大于居民收入增速的结果,就是使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50.4%下降到2008年最低时的47.9%。因此,有观点认为,“同步翻番”的新要求,虽然改变了以往GDP增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格局,却不能扭转过去十年居民收入在国民财富初次分配中占比过低的现状,不能起到“民富优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