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行走中国:穷村如何“收入倍增”——中共干部在西北农村探索扶贫新路

2012年12月20日 20:06:29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新华网西安12月20日电(记者李云路 冯国)临近年末,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副县长马志强带着记者来到他负责包扶(抱团帮扶)的高桥镇刘塔村回访。距离“革命圣地”延安22.5公里的刘塔村地处深山拐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群众生活困难。

    2012年初,延安市出台了千名干部包扶低收入村的措施,旨在打破传统扶贫模式,发掘村民增收致富新路子。刘塔村被确定为马志强的包扶对象。

    走在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坡上,经常遇到车辆无法通过的沟坎,脚穿球鞋的马志强上沟下沟,走乡串户,大步流星,未及村民家门口,便大呼住户姓名,显然熟门熟路。

    “我的目标是,这个村到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在修葺一新的活动室,马志强坚定而自信地说。2011年,刘塔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870元。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刘塔村将提前实现收入倍增,甚至要翻两番。

    注意到记者眼中的疑惑,马志强指着院子里一个长长的展板说:“这不仅是自信,更是科学推断。”

    展板上一幅彩色大图解释了刘塔村三年之内通过主导产业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和路径:占最大一块的是红色,代表苹果种植,它将是农民60%的收入来源;蓝色区域代表劳务输出占30%,绿色为养殖业占15%,紫色的则是粮食生产占5%。

    “解决农民贫困落后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帮助群众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马志强说。

    陕北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产出的苹果味甜汁多,在全国都很有名,销路不愁,因此种苹果是一条几乎没有风险的致富途径。但是由于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畅,农民重栽植轻管护,刘塔村的苹果产量、质量和销售一直不好。

    包扶团队来后,对远在深山里的刘塔村外出通道进行拓宽、维护,还专修了一条从村子到果园的“生产道路”,并从种植技术成熟的洛川县请来专家进行技术培训。

    “包扶队还为村里买回了20台旋耕机、电动果树修剪机、30吨果树专用肥和春耕所用原料,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刘塔村支部书记陈春俊说。

    苹果从植苗到挂果需要5到6年时间,许多农户等不了这么久,纷纷外出打工挣“快钱”,致使三分之二的苹果园荒废,优势变为劣势。

    如何让村民们认识到这点提高种植积极性,马志强和他包扶队的包扶分成几组,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在今年秋天向村民承诺:对全村所有新建果园,每亩每年补贴200元,连续补贴6年,直到幼树成林,产生经济效益。激励政策一出,村民们纷纷回来种苹果,仅一个多月时间,就种植果树970多亩。

    村民李建信带着马志强和记者穿行在他新栽种的6亩果园中。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力,51岁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

    “不累,有奔头就不累!”他算了一笔账:五年后这6亩苹果挂果,一亩至少能挣1万,6亩就是6万。“给老人和婆姨看病的钱也有了!”去年,李建信一家收入只有8000多元,大部分花在药费上。

    几天前,陕北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果苗被薄雪覆盖。从李建信的苹果园出来,马志强步履匆匆赶往下一户。

    马志强对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有感触,一边疾走,一边对记者聊着他的“千方”和“百计”:实施苹果提质增收工程,建成万头生猪和万亩养鸡基地,让100%农户用上沼气、太阳能和卫生环保型旱厕,力争全村在201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

    截至2012年11月,也就是马志强和他的包扶团队工作近一年来,刘塔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2840元提升至4381元,同比增长52%。

分享到:
( 编辑: 王子晖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4102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