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杨新华 本期编辑:贾五贝
  特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最初的特供酒、特供牛奶到特供蔬菜,特供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值得深究的是,为何在政策三令五申、法律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专供”、“特供”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供”“专供”产品泛滥,不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特供”“专供”都是以巨款埋单、铺张浪费甚至是以腐败为前提的。 …[详细]
      “特供”标签怎可随便贴?
  对“特供”“专供”产品,决不能一“清理”了之,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刻反思这种产品泛滥的深层原因,从人们对特权和“特供”“专供”等产品的盲目崇拜的“特权思维”思想源头上进行围追堵截和根本性“清除”,同时采取有利于树立节约、节俭及对官员公务等挥霍性行为的监管,才是根本之策,才有可能让“特供”“专供”不再卷土重来。没有“特权”撑腰,没有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一年的费用在500万的“特权”底线,“特供”产品决不会如此泛滥成灾的。 …[详细]
  但是,有钱人可以搞特供、自供,那么,普通百姓怎么办呢?他们既没有经济实力雇用他人生产食品和种植蔬菜,又没有时间自己生产和种植,是否意味着只能听天由命呢?很显然,这是一种新的分化社会、分化阶层的现象。因为,如果任凭这样的现象普及开来,那么,公众与政府、富人与穷人之间将形成新的隔阂、新的矛盾和新的对立。而事实上,这种类似于原始手段的预防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和缓解一些食品、蔬菜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蔬菜的安全问题。土地、环境、水源、动物粪便等方面存在的污染问题,并不会因为自供或特供而解决。久而久之,会因为食用者的“过度放心”,而留下更大的隐患。 …[详细]
      “特供”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
  形形色色的“特供”、“专用”标识,作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一道特殊风景,招摇过市已有时日,公众尽管“不明真相”,有一点却相当清楚,那不过是商家忽悠消费者的把戏,同样质量的商品,有没有类似的标记,身价大不相同,所谓增加消费者信心,倒不如说是利用一些人的特权迷信心理,让大家多掏口袋而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详细]
  欲断“特供菜”,需先铲特权。治理“特供菜”,就要弄清其产生渠道,谁在为其推波助澜。相关部门应延伸反腐肃贪和惩处权力寻租领域,对一些部门和单位以权谋私,在生态环境优越地开辟农产品“特供渠道”进行调查,凡以“补助”或“补偿”换取绿色农产品的要一律追回,所在部门和单位人员从中获取好处的要一律退回,对违规责任人要予以查处,让其付出代价。同时,要举一反三,督促职能部门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资源,解决好普通大众的食品安全问题,早日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吃上放心猪、安全菜。 …[详细]
      “特供”泛滥伤害政府公信力
  这样的事情早就听说过,不同明目的“特供菜”已经是很多权力部门的职工福利,其中很难说没有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这样的福利只会反复印证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非常严重,而且严重到了主管部门、权力部门都无法管理,乃至连他们也只能自顾自的程度。有了这样的现实做背景,当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被平息之后,相关领导为安抚民心而“率先”或者“亲自”品尝某种曾经的“问题食品”时,就不要怪罪民众对这样的“身先民众”不买账,长期被“特供菜”“特权菜”吃出的健康,是经得起这样作秀的。到任何时候,人的生命尊严与健康权利都是平等的,在“民以食为天”的常理下,食品安全更不应有贫富差异,官民之别。权力部门心安理得用纳税人的钱为自己定制原生态食品,不仅是对民众健康权的剥夺,更是对自身责任的放弃和亵渎,“特权菜”存在一天,民众就难以对我们的食品安全放心一天。 …[详细]
  “特供”“专供”产品泛滥,不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一些以政府机关等冠名的“×××专供”“特供×××”的产品,还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为“特供”“专供”都是以巨款埋单、铺张浪费甚至是以腐败为前提的。日前有媒体报道,配置、功能相同或类似的电子产品,被供货商贴上“专供政府采购”的标签后,竟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高出不少,显然,这一采购背后暗藏着挥霍浪费和腐败。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 国家工商总局:全国清查"特供"商品标识
· 国内市场特供标识泛滥 涉嫌过度宣传
“红派壹号”纯属另类特供
清华大学称百年校庆特供烟万元售卖消息不实
话中音
  对“特供”、“专供”标识的清理整顿,恐怕不能只头痛医头的拿标识开刀,而更应有病治根的切除特权,只有权力部门没了“专供”、“特供”,市场上才不会有对“专供”、“特供”的迷信。
网友 新华网111
  只要享用特供的群体存在,隐与不隐商标的“特供”字眼都不会有什么真实意义。
网友 牵强
  对标上“特供”“专供”的商品购买者的较真才是根本。
网友 自由鱼2
  长期以来,“特供”、“专供”商品盘踞于各类商场的货架之上,有着极为广泛的消费者。这些“特供”“专供”产品,仅因为其多了这样的字眼就使价格大幅攀升。“特供”“专供”产品泛滥,不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特供”“专供”产品都是以公款埋单、铺张浪费甚至是以腐败为前提的。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刻反思这种产品泛滥的深层原因,从人们对特权和“特供”“专供”等产品的盲目崇拜的“特权思维”思想源头上进行围追堵截和根本性“清除”,同时采取有利于树立节约、节俭及对官员公务等挥霍性行为的监管,才是根本之策,才有可能让“特供”“专供”不再卷土重来。
网友互动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往期话题
一顶“穷帽子”引发的质疑
预言2012:A股轨迹运行大猜想
挂钩评优,能否医治“血荒”之慌
2011,细数基金“几宗最”
美国与伊朗的“胆小鬼游戏”
上市公司高管频现辞职忙套现
2011年,券商为何如此不给力
“红派壹号”会成为电子版茅台?
春晚告别赵本山时代?
伊朗美国都怕擦枪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