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杨新华 本期编辑:戴琳凌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德育处袁艳磊主任说:“这起事件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事件一样,只是‘快餐文化中的小菜’,不会被当成‘主流文化中的大餐’。”而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认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容许杜甫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文化底线”。 …[详细]
      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为了画杜甫,课本都脱销了”,这次的恶搞潮流似乎更加汹涌和持久。而在课本上进行涂鸦,想必肯定有读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笔者便是见到课本插图便进行“创作”。打发无聊时光也好,青少年的好奇心作祟也好,总之这样的涂鸦只是一种青年学生课间生活的一种乐趣。至于说“破坏诗圣形象”,笔者当年可是真没那么讨厌画像中的人物,只是将其当做创作的“素材”而已。而历数网络上的“恶搞潮流”,从罗玉凤到雷锋再到杜甫,网民只是刻意将名人、古人的画像和图片进行了夸张,从而造成一种“违和感带来的幽默”。在一个开放的网络中,这样的恶搞是正常的,甚至是正当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恶搞释放了许多上班族、青年学生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压力。恶搞也是一种带给人正面力量的网络文化。 …[详细]
  高一女生杨思圆上周末在人人网上同学们的分享中看到这些涂鸦杜甫的图片。“觉得好玩便也分享了。”杨思圆告诉记者,为高中语文课本人物画漫画这一现象在班里很“常见”,“我们就是为了好玩。大家仅仅是娱乐一下,也并不会针对某一特定诗人,例如杜甫。”“这些都是网络炒作,并不是我们高中生作画的初衷。”上海西南位育中学高一男生李宏博对于杜甫涂鸦在网络上的走红,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读书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在课本上用笔涂抹几笔,或者画点漫画,也算是一种课堂亚文化。不过,在课本上涂鸦纯属“消遣”,并不会影响这些历史人物在他心中的地位。 …[详细]
      杜甫草堂呼吁尊重传统文化
  杜甫故里管理所所长孙角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家乡人,我们尊重杜甫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敬仰杜甫文化。诗圣杜甫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杜甫,加大宣传杜甫文化的力度,使人们更加了解杜甫,尊重杜甫,尊重杜甫文化。 “希望网友不是恶意的,如果刻意丑化杜甫形象,家乡人是很生气的。”孙角生说。 …[详细]
  “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现在是娱乐时代,网友涂鸦诗圣杜甫画像,也可能没有恶意。如果网恶搞他,是非常不应该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详细]
      若无涂鸦,谁还记得杜甫诞辰1300周年?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详细]
  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馆内的纪念杜甫活动正在筹备,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而同时,宣传人员亦表示,这个涂鸦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也是好事。仔细想想还真是,若无涂鸦,谁还记得杜甫诞辰1300周年?不管怎么样,目睹着“化身”为送水工、机枪男、骑自行车的杜甫,还有海盗路飞、宠物小精灵、火影忍者等诸多超越现实的诸多形象,很多人总算想起并再度去了解了杜甫。希望人们能一道记住,这个杜甫,其实是一个创作出无数壮丽诗篇的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呢!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 诗圣杜甫的重量 杜甫诗无可逾越
· 涂鸦杜甫,更需走进诗人家国情怀
网友调侃语文课本 涂鸦"杜甫很忙"被叫绝
"亲,本周要连上7天班" 网友PS杜甫版"咏放假"
话中音
  “杜甫很忙”现象反映出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某些浮躁。
——网友“天真遇到单纯”
  应当以包容、宽容的心态对待网民或学生的这种涂鸦。
——网友“顶到你置顶”
  搞杜甫,固然可以博人一笑,但笑过之后,悲凉之情涌动心间。杜甫需要人们关注,他不朽诗篇中蕴涵的伟大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需弘扬的。
——网友“赵化鲁”
  当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公众最需要的正是对其家国情结的重新解读体认和接纳传承。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执著于对生命的担当,喜怒哀乐总是与黎庶百姓息息相通。直到如今,在杜甫身上和诗中所彰显的家国民本悲悯克己爱人兼爱等价值伦理观,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依旧是当下社会道德构建和文化承给的宝贵财富,其诗作更是国民的精神家园。
网友互动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往期话题
“天价茶叶”能泡出“清廉之香”吗?
银行年报陆续出炉 暴利不暴利看数据
惠民公租房为何频遭“冷遇”?
“最年轻的教授”何以引发热议?
驻阿美军系列事件挑战奥巴马撤军节奏
交易所频现“吸金”骗局 谁来管?
如何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
“3·15”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315"追踪 曝光企业遭查处
“中国造”拉菲为何如此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