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东西方文化交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作理念

2018-03-14 15:57:46 来源: 新华网

图为14日,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 杨锘摄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杨静)14日,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在谈到上海音乐学院的作品《汤显祖》时,廖昌永称,这部戏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并得到观众肯定和行家认可。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一部音乐作品《汤显祖》,也是您带队,引起了很大反响。上海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是1927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建的,建院90年的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人才。在我们学校的创作理念中,一直坚持东西方文化交融。

  以前我校肖友梅先生、黄自先生作的中国艺术歌曲,对中国当代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到后来的贺绿汀先生在解放区创作的《游击队歌》,钢琴曲《牧童短笛》等都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典范。近年来的《红旗颂》《梁祝》,同样是致力于融合。所以《汤显祖》的创作应该说是延续了学校这么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创作理念。

  第一,为什么写汤显祖?因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分别是东方和西方同时代的戏剧巅峰人物,而且很巧的是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2016年是汤公和莎翁去世400周年。以前一段时间,由于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世界上对汤显祖的了解远远比莎士比亚少得多。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戏,让西方社会和中国人知道中国灿烂的戏剧和文学文化。

  第二,歌剧的历史有400多年,昆曲历史也是400多年,昆曲是中国百戏之祖。在这部戏的创作中,我们将昆剧的元素融入其中,使两种戏剧、两种歌剧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创新。

  第三,在创作形式、唱腔上用了很多板腔体的戏曲风格,融入歌剧的创作。包括我们的服装,完全是按照明代服装的样式。在乐队中,除了西洋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号、小号、圆号之外,我们还加入了竹笛、琵琶、二胡、古筝,里面有西方形式,也有中国内容,融合度非常高。这次《汤显祖》到国外去演出,不但引起外行观众的浓厚兴趣,也得到了内行的高度赞扬。

[责任编辑: 索炜 ]
0100200215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53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