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暮投石壕村
2020-05-19 15:51:5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郑州5月19日电(雒应良、何娟)薄暮时分,记者沿着当年古道,走进了石壕村。这座千年古村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南北两座山,东西一条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1)暮投石壕村

  5月18日拍摄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石壕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石壕村是崤函古道的必经之路,连接洛阳和关中一带。公元759年春,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至陕州,暮投一老翁家,遇乡吏深夜捉人充军,挥笔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

  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石壕吏》中的情节就发生在崤函古道石壕段。虽然具体村庄已很难确证,但石壕村人普遍认为就是发生在他们村庄,村里人对杜甫怀有特殊的亲切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2)暮投石壕村

  石壕村村口刻有杜甫诗篇《石壕吏》(5月18日摄)。新华社发

  往事越千年,崤函古道石壕段的车辙和马蹄印依稀可见,但石壕村却换了人间。

  沿着岭前一条平整宽阔的道路,记者走进石壕村村民梁建民家。女主人秦青花正忙着张罗晚饭,农家美食摆满了一桌,粉蒸槐花、粉蒸萝卜丝、五香酱牛肉、凉拌豆芽、烙饼、玉米渣粥……两年前,他们从瓦窑沟半山坡的平房搬进这套易地扶贫房子,120平方米,三室两厅。

  品着可口的农家饭菜,记者与梁建民夫妇打开了话匣子。58岁的梁建民因为2005年的一场车祸,下肢神经受损,左腿走路有点跛。“唉!肇事车辆逃逸,住院治疗花了十几万元,掏空了全部家底,倒欠一屁股债。”

  梁建民有两个孩子,带着早亡弟弟的一个闺女,还有83岁的老母亲。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秦青花躲在厨房门后偷偷撩起围裙抹了把眼泪。“那年春节回家,兜里只剩27元,还是靠亲戚东凑西凑过了个年。”

  2016年,梁建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低保和残疾补助。饭间,梁建民盘了盘今年的“收入账”。“在村里的帮扶下,我在镇里一家福利厂做保安,每月有2000元工资。青花在易地搬迁小区做保洁、帮助统计贫困户信息,每月950元。儿子和儿媳在外地打工,家里还种了3亩花椒、2亩柴胡,效益都不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中文化的秦青花能背诵杜甫的一些名篇。“杜甫这句诗我背了那么多年,没想到党的扶贫政策让我圆了梦!”看着眼前这套窗明几净的扶贫搬迁房子,秦青花满面笑容。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3)暮投石壕村

  5月18日,石壕村村民秦青花在家做饭。新华社发

  夜幕下的石壕村历史与现实交织,续写着时代的变迁。淡黄的路灯下,村里修建的《石壕吏》碑刻清晰可见,与碑刻并列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古今对照,让人无比感慨。

  “当年杜甫描述的是官吏欺压百姓,而现在我们的职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碑刻前,当了25年石壕村党支部书记的孟涛贤说:“这面墙就是一面镜子,用来时刻提醒村干部勿忘初心。”

  石壕村是观音堂镇最大的行政村,18个村民组,2342人。截至目前,石壕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20人,其中脱贫户37户111人,未脱贫户6户9人。

  对于未脱贫的这6户,孟涛贤信心满满,“政府兜底保障政策齐全,贫困户的劲头很足,全村上下一条心,不愁啃不下最后这块硬骨头。”

  “两椒一药”是石壕村重点发展的扶贫产业,贫困户种植辣椒、花椒和板蓝根、艾叶、柴胡等中药材,每亩补贴400元到600元不等。再加上政府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贫困户的积极性很高。从2018年至今,仅贫困户就种植了100亩花椒、50亩辣椒和50亩柴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4)暮投石壕村

  5月18日,石壕村村民在花椒林里劳作。新华社发

  春末夏初的石壕村夜短昼长。次日,记者沿着暖阳下的古道告别石壕村。回眸古道边连绵起伏的山岭沟壕,但见滚滚麦浪由青泛黄,整块连片的花椒树青果簇簇,成熟上市可期。

+1
【纠错】 责任编辑: 詹婧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重庆高校大学生有序返校
重庆高校大学生有序返校
鸟瞰珠峰
鸟瞰珠峰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壮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壮美景色
中国国家图书馆恢复开放
中国国家图书馆恢复开放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