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2/ 09 10:04:23
来源:新华网

信仰的接力——云南下派“特攻队”助力群众脱贫

字体:

  新华社昆明2月9日电 题:信仰的接力——云南下派“特攻队”助力群众脱贫

  新华社记者杨静

  2018年,云南“80后白发书记”李忠凯走红网络,所在的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为各界关注。2020年,湾碧乡的贫困群众告别了世代都想摆脱的穷日子,全部实现“摘帽”。

  “‘摘帽’是我们的承诺,凝聚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湾碧乡副乡长廖向凯说,位于金沙江畔的湾碧乡是一个“少、小、边、穷、散”的少数民族乡,2013年的贫困发生率高达37.46%。在各方的努力下,如今脱贫愿景终于实现。

  傈僳族脱贫户虎勇祥对贫困有着特殊的记忆,他老家在巴拉村委会乜波罗三组,那里山高、坡陡,一家人在石缝里求生存。

  家里养了200多只黑山羊,但因运输困难,始终卖不上价。而不幸接连发生:2010年,父亲外出劳作,不慎坠崖身亡;2017年,母亲将大米搬回家途中,不幸失足坠崖身亡。

  扶贫干部得知此事后,多次上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动员他进行易地搬迁。随后,虎勇祥和村民一道搬迁至大姚县赵家店镇黄羊岭大兴田,从此告别了石头房,还分到了4亩土地。

  “我们第一时间通知他招工信息。”廖向凯说,虎勇祥后来将土地承包给同村村民,自己去南京务工,每月收入超过5000元。

  在扶贫干部的倾力帮助下,湾碧乡的一片片荒山,如今冒出了新的产业,核桃、花椒、芒果已扎根曾经贫瘠的土地,绿色银行初见雏形。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云南省组建了脱贫“特攻队”:75万名干部与贫困户结“亲戚”,293家省级和驻滇单位、1.5万个州市县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信仰的接力。”金平县铜厂乡长安冲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杨樱告诉记者,她这已是第二次驻村。尽管那时她的孩子只有1岁半,但得知可以申请驻村时,她还是踊跃报名参加。

  2010年,杨樱从云南省外办来到铜厂乡担任新农村指导员,每天入户了解民情民意,一年的经历让她思想得到洗礼;2019年,杨樱再次来到铜厂乡时,土基房变成砖混房,泥巴路也硬化了。

  入户摸排短板、逐个对标销号……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杨樱带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坚定地完成了脱贫攻坚收尾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效、接续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脱贫户黄小江是杨樱的特别关注对象。“吃了上顿不想下顿,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在附近找零工做。”这是黄小江以前的生活状态。

  “对美好生活没有向往,对致富奔康没有劲头。”这是杨樱对黄小江的最初印象,以前太阳出来了,黄小江都还不起床,起来后也无所事事,整日在村里闲逛。

  在摸排到黄小江家情况后,杨樱和队员多次上门劝说,但效果不明显。后来,通过帮助黄小江周边邻居,让邻居家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入户走访动员,这才让黄小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整理内务、种植玉米和橘子……“最重要的还是养殖。”黄小江说,在杨樱等扶贫干部的指导下,去年家里开始养猪,今年仅仔猪就出栏40多头,赚了8万多元。

  “能有这么多钱,做梦都没想到。”黄小江说,扶贫政策这么好,自己再不把生活过好,脸上挂不住。

  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南省累计向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85万名、驻村工作队员21.61万人,夯实基层扶贫队伍,激活贫困地区发展动能。

  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活的区域,峡谷中的群众长期被贫困包围。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拿出沿江最好的地块新建安置小区,动员组织高山上的群众搬迁。

  福贡县匹河乡架究村党总支书记赵留飞说,一些群众故土难离,害怕去到新环境,担心未来生计,导致搬迁推进不太顺利。

  不仅在架究村,怒江州的多个县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了让贫困群众如期入住新房,全州去年针对区域性整体贫困、素质型贫困、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特殊实际,开始组建“背包工作队”。

  “2天时间,就有1500多名干部‘请战’。”怒江州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动员群众搬迁过程中,当地组建了15支“背包工作队”,队员们自愿放弃休息日,爬坡上坎、走村入户,补齐脱贫短板,完成了1.3万余人的搬迁任务。

  如今,“背包工作队”已成怒江州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符号,激励着各级干部秉承初心,俯首甘为孺子牛。

【纠错】 【责任编辑:梁海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8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