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3/ 17 07:45:5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有位“国际网红”,让外媒“灰黑滤镜”现原形

字体:

  新华社有位“国际网红”,让外媒“灰黑滤镜”现原形

  国社专为90后记者徐泽宇设立个人工作室,他用超百万粉丝的海外个人账号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对华偏见

  两会期间,那张揭露外媒“照骗”的照片,这名拍摄者背后有哪些故事?

  拥有央媒记者中粉丝最多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这位记者有何独特魅力?

  国社成立个人工作室,打造“国际网红”,又有哪些“小心思”和“大战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新华社徐泽宇工作室,为你揭晓。

↑徐泽宇两会工作照

  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

  3月5日,人代会“如期”开幕。

  每年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世界也高度关注。而每当中国有大事喜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喜欢借机生事,这次,这些生事者被抓了个“现行”——一张揭露西方记者用“灰黑滤镜”看中国的照片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2021年3月5日徐泽宇在全国两会报道期间抓拍到的外媒记者拍摄武警照片。

  人民大会堂附近,一群西方记者,端着长枪短炮,以长焦镜头、低位仰拍等手法,对着一名执勤武警战士猛拍。照片配的英文大意是:如果你想知道外媒那些中国武警照片都是从哪来的……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新华社对外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记者徐泽宇。

  “这名武警战士根据规定不能随意移动,而他身后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将一个标志性建筑与身着制服的人员同框,并以特定拍摄角度让后者显得具有侵略性——这简直就是一些外媒记者‘歪眼’中的‘完美构图’。”徐泽宇说。

  外媒记者的照片将武警战士与他身后的人民大会堂毫无缘由地组合在一起。

  “BBC在去年报道中国两会时,配发了一张武警列队在天安门前巡逻的照片。武警战士填充了画面的四分之三,灰暗的画面散发着一股人为塑造的奥威尔主义气息,给人一种紧张、压迫的心理暗示。”徐泽宇说,“我一直很好奇,这些照片是从哪来的?”

  直到撞见这一幕,也撞开了他心中一直缠着的谜团——这些外媒记者以“灰黑滤镜”瞄准中国。

  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徐泽宇按下了快门。

  徐泽宇将抓拍到的外媒记者拍摄武警照片上传到自己的推特账号。

  照片在推特账号发布后,迅速引发海外网友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明明有很多东西可以拍,但是却非要聚焦在警察身上。你已经能猜出来他们接下来要写什么样的文章了。”

  “这就是西方媒体怎么编故事的——用文字,也用图片。”

  ……


  好戏才刚刚开始。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李木子随后在盖蒂图片社网站上找到了“画中画”——徐泽宇所拍的外媒记者围拍武警战士的照片,并发现抹黑中国还有了标价——售价499美元。

  徐泽宇随即跟上,迅速发布了系列行进式报道及评论,在推特、脸谱的总浏览量超110万,点赞量超2万次,还有20余万次的网友互动。

  这其中,夹杂着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的所谓“回击”——

  BBC记者拿出两张照片举证说:当天外媒记者还在会议现场拍了以参会代表和鲜花为主题的照片。

  徐泽宇在盖蒂图片社上查证后回复:这两张照片都是中国记者拍摄的。

  NPR的记者举出新华社当天拍摄的照片说:你们也拍过以武警为主题的照片。

  徐泽宇立刻指出:这是全国人大的解放军代表团,并非武警或安保。

  BBC记者又进攻:你的推文下其他网友的回复中有事实性错误,你应该负责全部纠正过来。

  徐泽宇明白这句话是暗指那些摄影师并不像网友揶揄所称来自BBC,于是机智回应:既然你这么急迫要证明这些摄影师不来自BBC,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你承认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有理有据又理直气壮的报道产生巨大反响:

  在推特平台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Jonathan Cheng、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大V转发,在国际舆论中为中国媒体圈粉无数,让更多海外网友看到了祛除“美颜相机”“灰黑滤镜”的“丰富精彩”的中国。

↑华春莹转发徐泽宇的推文。

  让世界网友听到来自“震中”的另一个声音

  徐泽宇是一名“90后”,工作头几年的主要任务是发稿、写视频脚本、出镜直播。直到2020年2月3日,他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那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1242例。徐泽宇作为当时新华社派驻武汉前方的唯一一名专职英文记者,开始了80天的坚守。

  瞒着爸妈,抱着电脑,眼前的车厢空空荡荡,窗外一片萧索。徐泽宇默念明代才子杨慎的那句誓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壮士”逆行,心仍戚戚。“刚到武汉的第一天,我用酒精把酒店房间喷了个遍,点把火可能整个屋子都会烧起来。恨不得睡觉也戴着口罩。”徐泽宇说,真正到了定点医院采访,却什么害怕也感受不到了。

  徐泽宇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武汉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超市、社区、消毒站等一线场所,拿起手机自己拍摄、自己出镜、自己剪辑,“小米加步枪”地制作了13期英文VLOG视频《今日武汉》,真实展现了病患救治、八方支援、方舱建设、核酸检测、送别医护等场景。

↑2020年2月8日徐泽宇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采访。

  视频发布在新华社的海媒账号上,世界各地的网友听到了西方媒体之外、来自当时疫情震中的另一个声音。直到武汉解封,《今日武汉》系列视频在脸谱、推特、优兔三大海媒平台的浏览量超过1亿。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徐泽宇开始通过个人海媒账号发布VLOG,并加强与粉丝的互动。“发第一条视频时,我的推特账号粉丝数是0。”徐泽宇说,“但第一条视频竟被数千次浏览。第二条我在方舱医院拍的视频,观看量已经到了10万+。”

  每一条视频发出去,徐泽宇都会仔细阅读网友们的每一句留言。一位居住在美国夏威夷的第四代华裔写道: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自己跟中国的关系,而视频里援鄂医疗队表现出的勇气和互助精神,让我坚定地认为自己也是一名骄傲的中国人。

  这些留言里的一封“战帖”,也把徐泽宇“送进”BBC的直播间,甚至一天之内进行了两次直播连线。然而画风,并不总是美好的。

  几次被“挖坑”和被打断之后,主持人问徐泽宇:“你谈到新增确诊病例在降低,你是否感受到武汉的恐慌程度比以前降低了?”

  “降低了”,相当于承认之前存在恐慌;“没有降低”,岂不是羊入虎口、正中其下怀?徐泽宇定了定神,回答:“事实上,在我到达武汉的当天,最戏剧性的一点就是,我没有看到这里发生了什么戏剧性的事情。”

  时隔一年,徐泽宇回顾这场没有硝烟但火药味浓的访谈,感慨地说:“国际舆论斗争中,了解对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自己。只有真正对我们的国情和制度有较深的了解,才能在跟外媒的论战中有底气、有逻辑、有说服力。”

  新华社专门设立工作室,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网红”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徐泽宇用“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在个人账号上对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快速发声,在海外粉丝群体中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正面、积极地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故事。

  2020年底,新华社专门设立了徐泽宇工作室,负责账号内容策划制作、海外落地推广,更好发挥团队力量,加强跨部门合作,与网友在评论区聊天互动也成了“正式工作”。

  在推特平台重点讲观点,在脸谱重点树形象,在优兔平台重点做内容;诙谐调侃的风格不能丢,个性、年轻化的“人设”要保持;面向海外年轻受众、主动设置议题,以个性化视角、互动化模式、轻量化产品“行走江湖”;既“单刀直入”回击抹黑中国的言论,又娓娓道来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小、快、灵的优势,与国社机构账号形成良性互动……

  工作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不少宝贵实用的经验。《石家庄全员免费测核酸,海外网友:西方媒体让我们误解中国太久!》《新冠疫苗!我在石家庄打的!》都成了流量爆款。

  有了工作室的“添翼”,徐泽宇的个人账号在海媒三大平台的总粉丝量已达140万,成为目前总粉丝规模最大的我中央媒体记者个人账号。

  “大多数海外受众对中国不是不够友好,而是不够了解。作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作为,向海外受众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不带滤镜的‘能见度’是让我国国际舆论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已成“国际网红”的徐泽宇说,“我希望做一个现场的记录者、观点的输出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两手都要硬,来讲好中国故事。”(记者王若辰)

【纠错】 【责任编辑:聂晨静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721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