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07 10:20:17
来源:新华网

瞭望 | 这个春天 我们不曾辜负

字体:

  “我还想再多活几年,活到一百岁,好好看看我们这个社会能发展成什么样。”

  “作为医护人员,最开始看着空空荡荡的病房也不适应,转念一想,这说明生病的人少了,一下子就开心起来。”

  “能想到最勇敢的事,其实是向前走,人间最宝贵的,是希望啊。” 

  当春天再次如约而至,你是否想问候一句:他们还好吗?

  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曾经为武汉战斗的身影,那些在艰难困苦中收获的爱和勇气……

  穿越新冠肺炎疫情风暴,人们重寻生活坐标,生命再次肆意生长,绽放光芒。

  2020年3月5日傍晚,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湖北医疗队的刘凯在护送87岁的患者王欣做CT的途中停下,让住院近 1 个月的王欣欣赏久违的落日。一年之后,89 岁的王欣重搭弓再抚弦。左图:熊琦摄/本刊 右图:甘俊超摄/本刊

  “那些我曾经忘记的谱子又回来了”——“看夕阳的老人”王欣

  3月,武汉,东西湖区园艺花城小区,89岁的王欣仔细擦拭着心爱的小提琴,对着钢琴校准音色。与新冠肺炎及其后遗症斗争了一年之后,悠扬的琴声再次越过树梢,回荡在阳光之下。

  2020年2月11日,高烧近一周、确诊为新冠肺炎的王欣,被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救治。

  由于本身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王欣的血氧饱和度持续降低,一度深度昏迷,生命危急。前来支援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数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恢复意识后,他又因病痛抗拒治疗。医护人员喂他吃饭、帮他换尿不湿、鼓励他树立信心积极治疗,悉心照料之下,王欣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

  去年3月5日下午,在护送王欣出病房做CT途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湖北医疗队27岁的医生刘凯停了下来,让“已快一个月没看过太阳”、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感受了一次久违的落日。

  “没有太多的云,也没有太大的风。我们就静静地看,也不说话。”王欣老人说。

  相差60来岁的医患共赏夕阳。陪检员甘俊超按下快门,一时全网刷屏,温暖无数网友。

  武汉“解封”后的第二天,王欣顺利出院。刚回家时,全身无力、记忆力下降……一系列的后遗症和慢性病依然困扰着老人。

  “但活着就是全部。”老人尽可能地克服身体不适。经过几个月调养,老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他每天可以出门围着小区走上好几圈。“很长一段时间,我什么也不记得,但慢慢地,那些记忆、那些乐谱都回来了。”老人说。

  经历生死,更懂得平凡珍贵。时隔半年,9月4日,刘凯重返武汉。老人拄着拐杖,紧紧拥抱他哽咽道:“你们把我从死神手里救活了……”久别重逢,不再是病人和医生,而是生死与共的忘年好友。

  “还有几个月我就90岁了,新旧社会我都对比过。从连饭都吃不上,到如今迅速控制疫情,让大家生活恢复正常,我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进步。”15岁就参加革命的王欣深有体会。

  “我还想再多活几年,活到一百岁,好好看看我们这个社会能发展成什么样。”说罢,王欣搭弓抚弦,琴声再度响起。

  疫情期间,以一己之力撬动巨量资源、为众多医护解决难题的快递小哥汪勇,被公司连升三级,目前,汪勇正在组更大的“局”。左图:熊琦摄/本刊

  “能看到我掉下眼泪的,只有你们”——“组局人”汪勇

  “能看到我掉下眼泪的,只有你们。”3月23日凌晨1点,汪勇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里,他眼眉微醺,笑容灿烂。

  几小时前,他得知几名重庆援鄂医疗队队员来武汉赏樱。晚上10点半,他驱车100多公里,从外地赶回来和他们见面。“没有一起经历过的人,很难明白这种情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汪勇说。

  短短几十天,似乎是人生一瞬,但对于并肩抗疫的战友,却牵挂一生。

  2020年冬天,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三天,休假在家的顺丰快递员汪勇决定出门做点什么。凌晨5点,他用手机拍下自家房门,“害怕自己可能会回不来”,然后“没有再回头看一眼”,驱车匆匆赶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在“封城”的几个月里,汪勇以一己之力,撬动了难以想象的资源:从组建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通勤,到协调提供每日近1.6万份餐食;从调配医疗物资,到给医护人员买拖鞋、修眼镜、修手机,解决生活所需……

  这个35岁,单眼皮、高个头,走出家门时手头资源仅有一辆小轿车的快递员,集结起一群素不相识的同伴,自发搭建了一条医护后勤服务保障线,为武汉抗疫一线的众多医护人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媒体报道后,汪勇收获了从未想过的关注和荣誉。但最打动他的,却是一个孩子的来信。有个广州小学生托父母加汪勇微信,要将自己所有的压岁钱捐给医护人员。“孩子父母说,儿子从小内向,这是他长这么大做过最勇敢的一件事。”汪勇说起时,有些自豪。

  疫情过后,汪勇带着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收集了在金银潭医院战斗过的全国各地200多位医护人员的亲笔日记,结集成《金银潭日记》。赠送给医护人员前,他都会写上几个大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然后认真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是最珍贵的记录,它记录了我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心路历程。”

  如今,汪勇的生活更加忙碌。在武汉市利济北路顺丰速运快递点的办公室,汪勇的手机就没放下过。因为出众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他被批准火线入党,被顺丰公司连升三级、破格提拔为手下有200多名员工的分部经理。

  但他还在组更大的“局”。依靠公司公益基金会的支持,汪勇参与的慈善项目为4357个受疫情影响的湖北贫困高中生提供了学费。“我们先做起来,未来呼吁更多人、更多公司加入,因为真实的需求远不止4000多个。”

  回望这一年,汪勇的脚步越走越远。“我庆幸,那天我走出了家门,尽了自己一份力,不然我一定遗憾终生。”汪勇说。

  疫情期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夫妻涂盛锦和曹珊曾“以车为家”。这个春天的下班路上,涂盛锦和曹珊牵手回家。熊琦摄/本刊

  “看到病房是空的,虽然失落,但更多的是开心”——“以车为家”的医护夫妻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霓虹灯光照进车里,映在涂盛锦和曹珊脸上,涂盛锦在前排副驾斜躺着,翻着书,曹珊在后排半卧着,盯着手机,时不时两人就把头凑一块聊上几句。

  这是纪录片《武汉日夜》里的一幕。44岁的涂盛锦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六楼重症隔离病区副主任医师,40岁的曹珊是南二楼病区护士。

  2020年初,首批“不明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后的第二天,涂盛锦就开始参与救治工作。后来病区越开越多,1月7日,曹珊也投入战斗。虽在同一栋楼,但两人白天忙到连见面的时间也没有,11岁的儿子只得交给老人照看。

  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不久市内公共交通停运,医院职工不能回家的太多,加上前来支援的医疗队,单位宿舍爆满,酒店房间吃紧。夫妻俩做出决定:把机会让给同事,自己睡车上。从正月初一开始,这辆陪伴夫妻俩8年的爱车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没承想,这对医护夫妻就这样在车里度过近40个夜晚。

  2021年1月16日,纪录片《武汉日夜》在武汉举行首映式。涂盛锦和曹珊被摄影师邀请到现场。电影中,有个片段是夫妻俩在车里聊起儿子,担心孩子在家有没有好好上网课?有没有想念他们?曹珊说,孩子看到这个镜头一下就流泪了。“那一刻感觉儿子长大了,更能感受和理解我们对他的爱。”

  疫情之后,得益于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不仅是新冠病毒得到控制,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下降。曾经每刻都在上演“生死时速”的金银潭医院,如今“慢”下来,只有偶尔来复查的病人会打破些许宁静。“这是我当医生以来,最规律、最清闲的几个月。”涂盛锦开玩笑说。

  “作为医护人员,最开始看着空空荡荡的病房也不适应,转念一想,这说明生病的人少了,一下子就开心起来。”虽然工作节奏变慢,但涂盛锦却自我加码,把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科研。“疫情对我冲击很大,作为传染病医院医生,业务知识应该更全面一点,不能局限于你的专业,如果再次出现这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能够更好应对。”

  一天工作结束,涂盛锦和曹珊牵着手走向停车场,空荡荡的大院里,三处新建的门诊大楼正拔地而起。他们的终点,不再是曾经依偎的车内方寸空间,而是那个真正的家。

  鼠年春节,安徽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国红走向疫情中心,她的防护服上写着“合肥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如今周国红期待陪女儿圆梦武汉大学。肖艺九摄/本刊

  “我最光辉的时候,不是在聚光灯下,而是在身体最黯淡的时候”——援鄂护士周国红

  “陈彦然,我正在武大赏樱,你要加油哦!几年后,我们在这里相见!”3月13日,在武汉大学的医护赏樱花专场,安徽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国红向仍在读中学的女儿隔空喊话,为女儿加油鼓劲。

  珞珈山下,樱花大道如诗如画,周国红在志愿者陪伴下一路赏景,嘴角始终挂着微笑。

  两个春天,相隔不过300多个日夜,但对于周国红,已过万水千山。

  鼠年春节,本该万家团圆之际,周国红和无数医生护士一样,收拾行囊,走向疫情中心、战斗前线。临行前她对担心自己的女儿陈彦然说:“你一直想读武汉大学,武汉现在生病了,如果我们不去治,将来你就没有学校可以读了。”在方舱医院时,周国红让人在防护服背后写着:合肥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这一“硬核”喊话,在网络走红。

  3月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宣布休舱,周国红和队友们再次提交请战书,转战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区,直到3月27日返回安徽。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迎接自己回家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一份甲状腺癌的确诊病历单。其实,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周国红曾经两次晕倒,多次感觉不适,“感觉就像被人掐着脖子一样难受。”

  “武汉之战打完了,今天开启我的抗癌之行。”完成“抗疫日记”的周国红,写起了“抗癌日记”。此后的日子,她在手术、放化疗、药物临床试验中度过。5月8日,周国红进行颈淋巴结清扫和甲状腺切除手术。手术前,她在手臂上写下:“战胜病魔,积极活着,回报社会,感恩大家。”

  手术后,从耳后到前颈,30厘米的伤口牵扯着神经,胳膊也抬不起来。“如果这是人生的一场浩劫,那么劫后余生的我,倒希望能够放下杂念,活得更通透、更自然。”术后被伤口痛醒的深夜,周国红在朋友圈写道。

  9月1日,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的周国红,重返工作岗位。回到工作的京东方医院康复科,她为康复患者准备了彩色棒棒糖。若有人情绪低落,她就亮出自己的伤疤。“我最光辉的时候,不是在聚光灯下,而是在身体最黯淡的时候。”

  如今,周国红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陪女儿圆梦武汉大学、和家人一起旅行、随时准备“逆行”再出发。其实,女儿陈彦然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对她说的话:“周国红女士,请你认真与病魔斗争,请给我们好好活下去。”

  90后武汉女孩阿念是武汉市累计报告的 5 万多名确诊患者之一,她将武汉的记忆碎片写成《武汉女孩阿念日记》。现在,她用更热烈的方式投身生活。左图:杨志刚摄/本刊

  “能想到最勇敢的事,其实是向前走”——“火神山女孩”阿念

  “我是一个特别的疫情亲历者。一不小心,成为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者。”90后武汉女孩阿念常常这样说。

  对于阿念一家来说,2020年是一个艰难的春节。这年的2月,阿念和外婆、父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母亲当时也成了疑似患者。

  2月17日,阿念在方舱医院接到母亲电话,得知外婆病情加重,被送到火神山医院治疗。而且外婆身体虚弱,不愿吃饭,抗拒治疗。26岁的她为了照顾89岁的外婆,成为少有的从方舱医院搬到火神山医院的轻症患者。她向正在隔离的母亲保证:“妈妈,我会照顾你的妈妈,然后带她一起回家。”

  “之前,我还是个吃苹果都要爸妈削好的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医院里,我都会给老人换纸尿裤了。”阿念说。

  3月6日凌晨3点,抢救无效,外婆走了,阿念终究没能带“妈妈的妈妈”回家。外婆生前信佛,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她拉着阿念说:“这辈子我的恩,你都还完了。”

  挺过艰难,克制哀伤,不忘感恩。阿念含泪签下外婆的遗体捐献书,这也是火神山第一例遗体捐献,她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治愈出院。

  3月28日,阿念解除隔离回家。她是武汉市累计报告的5万多名确诊患者之一,也是累计报告的3000多名病亡者的家属之一。

  伤痕变成铠甲,无数个曾经是“孩子”的少年一夜成长。经历了无数个与病魔抗战的日夜,阿念开始学着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很多人看到她的日记或视频后,会给她留言和私信。“有人告诉我,谢谢你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原来我的分享是有力量的,而力量又是相互传递的。”

  2020年8月,她回到北京开始正常工作和生活。本职工作是编剧的她,决定站在亲历者的角度,将武汉的记忆碎片写成一本日记,拼凑起这些艰难岁月里的喜怒哀乐。

  10月,16万字的《武汉女孩阿念日记》正式出版。“那些真实发生过的痛苦和泪水,那些冰封的人,我记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奋勇向前拯救生命的身影,我也会记得。”她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外婆离开一周年忌日,她在深夜发了一条微博:“我和妈妈一直在适应没有您的世界,但我们都挺想念您。”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想起那些往事,有时她仍忍不住流泪,但她慢慢学会了调整情绪。“情绪如水流,我开始试图让它自然流动,可能过了,又缓和了。”身边的朋友说她变得坚强了,她开始学习画画,参加公益演讲,用更热烈的方式投身生活。

  “能想到最勇敢的事,其实是向前走,人间最宝贵的,是希望啊。”2021年2月的一天,阿念在微博上写道。(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卫彬 廖君 熊琦)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730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