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 09 11:41:11
来源:中国华能

中国华能赤子初心丨海上风电建设者陈佳志:青春之花海上开

字体:

  碧海蓝天中,白色的风机高高耸立,巨大的桨叶随着阵阵海风悠悠转动,渲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之美。“90后”陈佳志乘船穿行其间,壮志满怀。

  “我希望在未来5年、10年,能参加更多走在亚洲乃至世界前列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陈佳志身后的海上风电场,位于“风能大省”江苏。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已在海上风电领域摸爬滚打7年,参加了亚洲当时最大装机容量海上风电场——华能如东八仙角海上风电场、国内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风力发电项目——华能灌云海上风电场建设……现在是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灌云海上项目部经理助理。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对海上风电的热爱,对自身梦想和职业的尊重,对赶超世界风电强国的期盼,让我内心始终充满干劲!”谈及奋斗初心,陈佳志激情飞扬。

  寻梦蓝海 向难而行

  结束一天的工作,面朝黄海,只见夕阳余晖下“十丈蒲帆海上开”……这是2014年,刚从河海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的陈佳志憧憬的画面。

  可现实却给他一记重击,眼前是一片片荒草滩,连买生活用品都要到10公里之外的小镇。可他还是选择扎根下来,与风机检修和海上风电基建为伴。

  “是‘三个庆幸’,让我如海上风机钢管桩一样,深深嵌在大海,具备承担起上千吨风机重量的勇气和力量。”陈佳志说,“我的大学导师对中国风电事业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大学时期争取入党,也是受他影响;新能源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有幸遇到了风电‘最好的时代’;毕业后很快参与如东八仙角海上风电场建设。干事创业的氛围,一直激励着我朝更高的目标前行,向一名合格的基层一线党员迈进。”

  如东八仙角海上风电场,是华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在这里,陈佳志成为“拓荒者”中的一员,他的职业生涯也实现了从生产检修向工程建设角色的转变。

  “外部协调、场内调试、两站一缆倒送电……”2016年8月,对工程建设知之甚少的陈佳志,参加了项目陆上升压站倒送电准备会,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听到让我计算海缆倒送电时的冲击电流,脑子一下就懵掉了,当时的自己连海缆都不是很了解。”陈佳志说,他和师傅张中鼎整整研究了一夜,当数值定格那一刻如释重负,但紧接而来的是忐忑不安,数值结果将直接影响保护带负荷试验。在得知试验结果好于预期时,他赶紧把计算方法记录下来。他说,“每一份经验都难能可贵。”

  海上风电建设,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苦。八仙角项目海上升压站没有网络信号,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为了抢工期,他们在海上升压站一住就是半个月以上。“对于我这个年龄段来说,做起来很难,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做到!”陈佳志说。

  海上升压站受电前调试期间,大风突起,补给无法送达,出现缺盐少菜的状况。包括陈佳志在内的10多个人连续几天就是豆瓣酱拌白米饭,喝白水煮萝卜汤,一直干到夜里一两点。大风过后,补给船到来,许久没吃肉的他们眼里直放光。但在得知因为涌浪太大,交通船太颠簸,肉掉进海里时,他们遗憾地只能“望洋兴叹”。

  2017年9月,八仙角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240小时试运行,全面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历经海上工程建设艰苦磨砺的陈佳志,此时已褪去了青涩。他说,“八仙角是我梦想起航的港湾,是我扎根华能、投身海上风电建设的起点,是我向基层一线合格党员看齐的第一块磨刀石。”

  筑梦奋斗 创新开路

  “佳志,打桩锤坏了,四根导管架桩没打下去。”“灌浆设备就一套,有设备没船,佳志怎么办?”陈佳志的电话和对讲机响个不停。

  2017年7月,陈佳志便已投身到华能灌云海上风电场建设工作之中。他从运维班长(值长)做到项目经理助理,全面参与了项目建设,从事施工准备、外部手续、送出工程、协调船机、现场施工管理等重点工作,协调海事、海洋、渔业、海监、水利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现场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管理各项规定。“协调工作,对能力是极大考验,这段时期,是我痛并成长最快的一段时期。”陈佳志坦言。

  为了协助项目部经理统筹做好各项事务,陈佳志的日历表上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平均一个月回一次家;为了保证窗口期施工,尽快协调一套打桩锤,他一夜打了不下四五十通电话,最终从其他单位借来一套打桩锤……

  “佳志,39号桩不自沉怎么办?”长近70米,桩径7米,重约1000吨的主桩不自沉,安全风险重压,让他寝食难安。他与施工方逐一排查,在排除船机本身故障及海底无障碍物后,决定通过船上振动锤高频低能量锤击,破坏海底表面硬壳层。随着锤击声,主桩被狠狠地打了进去。

  “干工程项目,兼顾科技创新,有些人反感。灌云项目的快速推进,让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谈及项目建设难点,陈佳志说道。

  灌云项目海缆保护管穿堤工程,直接关系“两站贯通”。保护管全程长度达360米、深度达28米,国内鲜有类似工程经验借鉴。施工海域海况十分复杂多变,水流流向具有以11~12小时为周期、360度旋转的特征,施工时需实时掌控当下的水流流向及水深,采取多船抵靠方式,保证钢管在海中弯曲不超过允许弯曲半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顶管弯折破坏或施工船舶搁浅。陈佳志带着他的徒弟沈阳、孙铭与设计院、施工方一道研究方案,通过360米钢管陆上拼接整体入海回托等创新手段,顺利完成了钢管穿堤,确保了价值上亿元主海缆设备的安全,为海上升压站倒送电及风机并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叶轮直径171米、184米风机坐滩施工,是项目主体施工最大的难点。陈佳志与监理、施工单位多次开会讨论。他带领吊装党员突击队全体成员冲锋在前,各施工工序衔接紧张有序,精确到分秒,顺利完成首台风机吊装。考虑到在场船机性能,在184米风机吊装时,他与施工团队调整运输船吨位及驻位位置,克服海况影响,创新采用了“静”对“动”的吊装方式,即支腿船吊机直接从运输船上将叶片吊起,在船机设备性能有限的条件下顺利完成大型机组的水平单叶片吊装。此次吊装成功,缩短工期近3个月,节约成本近4000万元。

  此外,他借助公司科技创新政策和平台,基于灌云项目实践经验,参与开展《海上风电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技术路线和智慧运维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接下来海上风电即将面临平价阶段,科技创新必将是海上风电降本的法宝和利器。”陈佳志说。

  逐梦青春 接续追风

  “在陈佳志身上,有着华能人恪尽职守、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勇气与气魄。”灌云海上项目部经理张管武这样评价陈佳志。

  华能人的精神和气魄正是集团公司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如今,陈佳志也有了徒弟。“佳志就是我的老师。他将项目建设上所有经验,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教给了我。”灌云海上项目部的沈阳说。对于带新人,陈佳志表示,“要向带我的师傅张中鼎、黄赵晶一样,敞开门带徒弟。干检修就要在寒冬酷暑反复爬几座上百米风机除障消缺,干项目就要迅速掌握做事方式、特点。要把重点经验传给他们,把经历的挫折告诉他们。”

  2021年4月,陈佳志转战射阳海上风电项目,在清能公司带领下积极研究华能面向“十四五”海上风电平价竞价上网的技术路线。陈佳志认为,“平价时代,是风电大基地开发时代,进一步开发远海资源,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积极推动‘智能运维’是当下的重要选择。”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在引领能源绿色革命,海上风电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清洁能源发展方向。华能加快了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以前瞻性、跃升式发展实践为中国“减排”承诺写下生动的华能注解。“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华能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海上风电报国,回报党和国家,以及华能对我的培养,投身到华能百万级海上风电项目、千万级风电基地的建设中,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陈佳志说。(李叶 史立志)

【纠错】 【责任编辑:吕爱玲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233697